李纲早就知道军改的事情,所以听到秦桧上奏,没有什么意外。
徐处仁、宗泽和吴敏听到秦桧的话,却很惊讶。
之前,李纲和他们闲聊时,提过一嘴说强干弱枝的军制不适合现在的大宋,得做出调整才行。
当时,几人没放在心上,也没有去深思,因为朝廷有诸多的事情,都忙着处理军中将士封赏、抚恤的事情。
现在秦桧提出来,几人都明白了这是皇帝的意志。
不是秦桧一头脑热,是皇帝早就有谋划的。
政事堂的宰相们各有所思,思考着该怎么做,是为了文官集团的集体利益和皇帝斗一斗,还是跟随皇帝的脚步做出改革。
祖制不祖制,不是特别的重要。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还是利益。
宗泽神情最先释然。
大宋强干弱枝的问题很严重,早就该改革了。
如今,终于推动。
徐处仁眼中的神色却一变再变,手中的笏板也是先握紧,再慢慢的松开,又握紧再松开,忍不住想要和秦桧论一论拳脚。
可是,徐处仁看了眼坐在上方的皇帝,想着皇帝执政以来的改变,想着昔日大宋江山沦陷的惨状,最终岿然叹息。
大宋得靠陛下,必须相信陛下。
不相信陛下,难道相信太上皇,相信列祖列宗的制度吗?天道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早有定论。
徐处仁握住笏板的手随之松开。
吴敏眼中却掠过了一道冷光,心中权衡了很多。
之前,李纲提过一嘴,他也没有放在心上。现在看来,显然皇帝和李纲之间有交谈,早就密谋谈妥了。
以目前的局势,李纲是文官之首,朝廷格局不变。李纲正值壮年,可他却老了。李纲在,他一辈子不可能掌握朝政。
皇帝现在要改革祖制,要削弱文官的权利,要在地方安插武将,摆明了是开倒车,要给武人机会。
皇帝要对抗天下的文官,是得罪天下人的事情。
皇帝能乾纲独断,可是在无数文官反对下,皇帝也不一定能挡住这样的浩荡攻势。当皇帝挡不住,就要推出替罪羊。
李纲就是这个替罪羊。
现在他站出来振臂一呼反对,成了天下文官领袖,压下李纲指日可待。
吴敏握紧了笏板,心中已然下了决心。
政事堂的人各有心思,枢密使种师道眼中却流露出浓浓的喜色。武人要进一步保家卫国,就不能一直被压制,不应该是以文驭武。
大宋,要文武并用。
种师道拄着拐杖看着,没有急着掺和。
他的身体养了一段时间,已经恢复许多。实际上寒冬时节对老年人来说最难受,天气暖和后也就好多了。
在种师道和枢密院官员静观其变时,议论的官员中,徐秉哲率先站出来。
徐秉哲看了秦桧一眼,继续道:“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制度不能改。大宋不是强干弱枝的策略错了,也不是军队不够强,是没有陛下这样的圣君。”
“臣认为,秦桧的话完全是妖言惑众,是故意哗众取宠。这样的人理应拖出去斩首,以正法纪。”
徐秉哲正色道:“请陛下明鉴。”
“臣户部尚书李棁,反对更改祖制。”
户部尚书李棁也随之站出来,旗帜鲜明的说道:“陛下,五代十国时武人强横,肆意杀戮,让天下百姓罹难。”
“经过太祖和太宗皇帝,以及历代列祖列宗皇帝的改变,才有如今的局面。”
“突然改变,臣坚决反对。”
“今天,武人开始坐镇地方。他日,武人就能侵蚀文官的权力,慢慢控制地方。将来,就是武人执掌地方军政大权。”
“武人的权势越来越大,一步步又演变到武人肆虐的五代十国。”
“陛下啊,您是天降圣君,能驾驭这一切。可是后世子孙没有您的威望和能力,就办不到这些的。”
李棁行了一礼,说道:“请陛下明鉴。”
赵桓很诧异的看了李棁一眼。
一直以来,户部尚书李棁都很低调,交办的差事很尽责,而其他事情都不掺和。
恰是如此,赵桓也用李棁。
历史上,李棁曾出使和金国谈判,被完颜宗望吓得战战兢兢,商议着要割让河间、中山和太原等重镇,以及赔偿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
虽然大宋没有完全赔偿,却让金人看透了宋朝的孱弱。后来金人第二次攻打东京城,李棁负责抵抗,却放弃抵抗投降。
这是个投降派!
实际上在朝廷中,还有太多太多的投降派。
在金人势大的时候,满朝百官中的抵抗派是极少数。也恰是在危难时刻,国家随时可能灭亡,抵抗派显得难能可贵。
投降派是大多数,赵桓要治国也不能全部都杀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施政,不影响赵桓一步步改变大宋,赵桓都愿意继续用。
随着大宋的改变,昔日的投降派会变成铁杆的主战派,赵桓愿意给机会。
现在,李棁主动跳出来,那就不一样了。
赵桓要收拾人了。
赵桓在小本本上记下徐秉哲和李棁,又看向其他的文官武将,笑问道:“还有要反对的吗?”
“陛下,臣孙傅也反对!”
孙傅是兵部尚书,权势小了很多。
在此之前,孙傅是兵部尚书,兼任同知枢密院事,负责枢密院事情。赵桓强势掌权后,直接干涉军务,孙傅就是个摆设。
等赵桓不怎么干涉军务,却让种师道出任枢密使,废掉以文官执掌枢密的制度。如今的孙傅,就是个给武将搞后勤的。
孙傅也不甘心。
皇帝要进一步加强武人权力,却得罪天下文官,孙傅看到了机会,所以站出来反对。
“陛下,臣殿中侍御史胡唐老反对更改。”
“陛下,臣给事中王忠反对改革。”
……
一个个文官反对,气势汹汹。
有底层的官员,也有中层的官员,连兵部和户部尚书都在,导致越来越多人聚集。
乌泱泱的人在大殿,气势汹汹。
吴敏在这一刻忍不住了,果断站出来道:“臣吴敏泣血上奏,强干弱枝的祖制不可更改,请陛下明鉴。”
所有反对的文官齐齐喊话:“请陛下明鉴!”
声音恢弘,回荡在大殿中。
赵桓看到这一幕,没有半点的惧怕,反而有浓浓笑意,因为这些都在预料中。他抖了抖衣袍,不急不躁问道:“这么多人反对,其他人是什么意见呢?是中立不表态,还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