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宋:朕不卖国,金狗你急什么 > 第317章 武德充沛的徐相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7章 武德充沛的徐相公!

随着赵桓的声音落下,吴敏却没有半点退缩。

官场上已经表明了立场,就无法再退缩。否则你刚出头,遇到点困难就要退缩,还怎么让人服气?还怎么让人家听你的安排?

吴敏一副正义凛然的模样,高声道:“陛下,强干弱枝是国本,不能动摇。这样的事情,不需要询问意见。秦桧妖言惑众,应该处死秦桧以儆效尤。”

有吴敏表态,孙傅和李棁也齐齐附和。

一众官员,对秦桧喊打喊杀,要处死秦桧稳固国本。

赵桓看到气势汹汹的一幕,没有任何的惊慌,依旧老神自在,感慨道:“吴相公今天的态度,很是坚决啊!”

吴敏回答道:“陛下圣明,臣是拥护的。奈何朝中有奸臣,要蒙蔽陛下,就必须要处死奸臣,以儆效尤。秦桧这样的奸臣,请陛下……”

砰!!

一声沉闷撞击传来。

吴敏唉哟一声捂着额头,看着地上的笏板,瞬间就抬头朝徐处仁看去,咬牙道:“徐处仁,你干什么?”

徐处仁慢悠悠走上来,捡起笏板,撸起衣袖道:“吴相公要和我论一论拳脚吗?”

吴敏呵斥道:“你不要胡搅蛮缠!”

徐处仁冷笑道:“你还知道胡搅蛮缠啊?”

“陛下已经说了,要听一听百官的意见。偏偏,就你闹得凶,一言不合就要杀人,莫非是做贼心虚了?”

“你好歹是相公,让人说话死不了,也没什么影响。”

徐处仁说道:“你连听人家话的底气都没有,凭什么说祖宗之法不可变?”

说着话时,徐处仁忽然抡起笏板,那张扬的动作吓得吴敏猛地后退一步。却因为退得太猛,自身被绊倒而倒在地上。

徐处仁不屑道:“就你这老胳膊老腿儿的,还要杀人?”

平日里,徐处仁也就练武强身的爱好。

练武好啊!

和人吵架讲道理的时候,讲不通道理,就用拳脚来讲道理。

吴敏站起身,咬牙道:“徐处仁,你有辱斯文。”

他抬头朝赵桓看去,高声道:“陛下,这是议事的紫宸殿,是庄严肃穆之地。徐处仁殴打臣,有辱斯文,请陛下为臣做主。”

赵桓摆手道:“大家都是一起做事的同僚,同朝为官几十年,有点口角之争很正常,不必在意这些。”

“这做人啊,还是要大度些。都说宰相肚里能乘船,吴相公是真宰相,如果连这点度量都没有,谈什么宰执天下呢?”

“再说你额头上的红印,都快要消散,就不必穷追猛打了。否则徐相公再出手,朕可拉不住他。”

吴敏面颊抽了抽。

皇帝拉偏架也太明显了,他都挨了打,已经不是单纯的口舌之争,皇帝却说是口舌之争。

说什么大度?

天下谁都可以说大度,唯独皇帝最小心眼。

朝廷的议事,皇帝动辄给人杖刑,动辄抄家灭族,哪里是大度的典范?

只是皇帝说了,吴敏一时间也没办法,正色道:“陛下既然开口,臣只能遵从。只是强干弱枝事关国本,不可轻动。”

“现在看,一个个武人忠于陛下,的确是没威胁。可是谁能保证,他们将来就没威胁了呢?想当初太祖皇帝在周朝,不也是忠臣。”

此话一出,大殿中一片震惊。

吴敏真敢说啊!

为了驳斥皇帝,连太祖皇帝的事情都拿出来说。其他跟着吴敏反对的李棁和徐秉哲等人,却是无比激动。

就要有这样的胆魄!

有这样的人带头,才能驳斥皇帝,否则无法力挽狂澜。

李纲看到议论一片的局面,没有再迟疑,站出来向赵桓行了一礼,说道:“陛下,吴相公的话,我坚决反对,更认为你的话是一派胡言。”

正常情况下,李纲还应该等一等,让下面的人来辩驳,他最后再下场。

可是,李纲等不及了。

吴敏都站出来,他也就跟着站出来。

赵桓一副看吵架的姿态,笑道:“李相公有什么要说的呢?”

李纲回答道:“吴相公说太祖皇帝的事情,完全是生搬硬套。太祖皇帝时期,有太祖皇帝的国情,那时候要压制武人,是强干弱枝,是杯酒释兵权。”

“吴相公的认知,依旧停留在百余年前开国时的情况,没有半点的改变。”

“说祖宗之法不可变,那么自三皇五帝以来,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不是,历朝都有更改。”

“秦朝建立时,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汉朝建立后,开始是丞相执政,慢慢分丞相为三公,再削弱三公为尚书台。”

“一代代发展,自有一代代的情况,要因时而变,这才是最合适的策略。”

“说回本朝,远的不说,就说太上皇以童贯为太尉,文官监军,却导致军队孱弱,没有战斗力。”

“其原因,是没有给武人足够的权利和尊重。”

“陛下登基后更改制度,调整枢密院,以种公担任枢密使,给了武人足够的地位和尊重,在陛下高屋建瓴的引导下,才有今日的成就。”

李纲洋洋洒洒道:“这一切,是陛下改革的成效。现在陛下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我等应该支持,吴相公却反对,是何居心?”

宗泽不急不慢站出来,正色道:“李相公的一番话,堪称振聋发聩。有这么多理由,老夫就不多说了。一句话,老夫支持陛下改革。”

徐处仁环顾众人,掷地有声道:“本相想得更简单,陛下天纵奇才,雄才大略,更是力挽狂澜于既倒。陛下登基以来,从未出错。凡是陛下的决定,都应该拥护。凡是陛下的改革,都应该支持。”

一个个相公表态,话语权在变化,局势也在改变。

张叔夜身为吏部尚书,也在此刻站出来。作为文官中能带兵打仗的老油条,他清楚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影响文官。

不改革,却影响大宋。

张叔夜双手握着笏板,正色道:“陛下,以吴相公、李尚书和孙尚书等人为首的人,都支持不改革,都想打压无人,看来是觉得能感化金蛮。”

“他们认为应该以德服人,觉得武人带兵打仗没什么用。既如此,北方有大片土地,都让他们去治理北方如何?”

张叔夜笑吟吟道:“臣建议,让他们去感化要反抗的金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