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 第167章 鲸舟破浪:澳洲前哨与美洲航道的曙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7章 鲸舟破浪:澳洲前哨与美洲航道的曙光

广州港的晨雾里,三艘\"鲸舟级\"蒸汽帆船正缓缓升帆。林远站在旗舰\"拓荒号\"的甲板上,望着船身两侧嵌着的铜制鲸首——这种结合了蒸汽动力与风帆的巨舰,续航能力是传统福船的三倍,甲板下的冷藏舱能让江南的茶叶保鲜三个月。\"过了马六甲,就全靠它了。\"他拍着蒸汽机的黄铜外壳,身旁的陈武正核对航海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新航线:广州→爪哇→澳洲西海岸→南美秘鲁。

这条航线的诞生,源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份密报。去年冬天,英国商人在秘鲁发现了储量惊人的银矿,却因西班牙舰队封锁难以运出。他们找到林远,提出\"明英联合开发\":大明出船队与技术,英国出矿区情报,利润四六分成。林远当即意识到,这是突破欧洲人对美洲贸易垄断的契机,\"南美银矿若能与我朝丝绸、瓷器交换,可比北境银矿的收益大十倍\"。

说服朝廷的过程比预想顺利。当林远将\"鲸舟\"的模型与秘鲁银矿的样本呈给万历皇帝时,户部尚书盯着样本上的纯度惊叹:\"这比贝加尔湖的银砂成色高三成!\"更关键的是,格物司测算出:用南美银矿铸造银币,成本比中原银矿低四成,足以缓解朝廷的钱荒。最终,皇帝批了\"官商合办\"的方案:朝廷出三成造船费,江南商户凑七成,利润的一成作为皇家内帑。

为远航做的准备渗透着技术积累。\"鲸舟\"的罗盘加装了电力驱动的稳定器,在惊涛骇浪中也能保持精准;船舱里的电报机虽无法跨洋通讯,却能在船队内部传递信号;保险司推出\"远洋三联票\":广州出发时存根留总局,抵达澳洲中转站换第二联,到美洲后凭第二联换第三联提货,暗纹里藏着经纬度信息,验票镜需对准太阳才能显现。

船队出发前,林远特意在广州的\"海疆学堂\"挑了二十名懂西班牙语的学生——这些少年是早年西班牙传教士的学徒,如今成了打通美洲贸易的关键。他还请了位曾随荷兰船队到过秘鲁的老水手,绘制了沿途的\"风险图\":赤道附近标着\"无风带,需用蒸汽机\",合恩角旁写着\"巨浪区,改走内侧航道\"。

航行的第一站便是澳洲。按计划,这里将建成\"南洋中转站\":格物司的工匠带着蒸汽打桩机,要在悉尼湾建码头;农科院的技师带来了水稻和茶树种子,试种能否适应气候;甚至连保险司都派了人,要给往来商船设\"飓风险\"。当\"拓荒号\"的锚链沉入澳洲海岸时,林远让人在沙滩上立起刻有\"大明澳洲巡检司\"的石碑,旁边升起的龙旗在南半球的阳光下格外醒目。

在澳洲的勘探印证了其战略价值。内陆发现的铁矿适合造船,沿海的硝石可制火药,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港口能让船队补充淡水和肉类,比绕道非洲节省近两个月航程。林远当即决定留下一支百人小队,由陈武的侄子陈帆统领,任务是\"建码头、通淡水、联土人\"——他特意叮嘱:\"土人若友善,用丝绸换食物;若敌对,鸣枪示警即可,勿要滥杀。\"

离开澳洲前,林远给陈帆留下了五台蒸汽机和十部电报机(与广州的通讯需靠船运中转),还有一本《远洋守则》,其中写道:\"凡我大明船队所到之处,先修码头,再架电线,后立规矩——码头是路,电线是喉,规矩是根。\"当\"鲸舟\"再次启航,驶向美洲大陆时,澳洲的蒸汽打桩机已在海岸响起,为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新航道,打下第一根桩。

站在甲板上,林远望着南半球的星空——与北境看到的截然不同,却同样指引着方向。他知道,这次远航的意义,不亚于当年张骞通西域。北境的铁轨连接了陆地,而眼前的航线将连接海洋,最终在美洲大陆编织出新的贸易网。当\"拓荒号\"的蒸汽机再次轰鸣时,他仿佛已看到南美银矿的白银,正顺着这条航道,流向大明的国库,也流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