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 第165章 产业共生:银矿与铁路催生的北境新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5章 产业共生:银矿与铁路催生的北境新局

贝加尔湖的冰层刚裂开一道缝,蒸汽钻探机的轰鸣声就打破了湖面的宁静。林远站在新建的银矿电站旁,看着涡轮机将湖水转化为电力,驱动着钢铁钻头向地下延伸。\"三天内打通矿脉,\"他对蒙汉罗三国工匠说,\"挖出的第一桶银砂,一半给矿工分了,一半熔成银锭,嵌在电站的纪念碑上。\"

这座\"三国共营\"的银矿,是电报线贯通后的首个大项目。按协议:大明出技术和设备,蒙古出劳动力和牧场,罗刹出矿场许可,利润按四三三分成。最妙的是\"产业联动\":银矿的电力来自湖水,开采的银砂用铁路运到恰克图精炼,精炼后的银锭再通过联运箱送回中原,制成银币或龙票的铜丝网——整个链条环环相扣,缺了谁都转不动。

蒙古工匠的融入是关键。林远从蒙汉学堂选了二十名少年,送到江南的矿场学习半年,回来后成了\"银矿师傅\"。苏尼特部的阿古拉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会操作蒸汽钻探机,还改良了蒙古传统的淘金法,用电力筛网代替手工,效率提升三倍。\"以前觉得挖银是老天爷赏饭,现在才知是机器帮着吃饭。\"他教同乡操作设备时,总爱说这句林远教的话。

铁路为此做了专门改造。银矿支线采用\"窄轨设计\",既能适应复杂地形,又能让蒙古的木轮车直接上轨。车厢里装着特制的\"防压矿桶\",内壁铺着毡子,确保银砂运输时损耗不超过百分之一。土谢图汗部的牧民发现,跟着铁路跑运输比放牧赚得多,纷纷把牛羊交给合作社,自己当起了\"铁路脚夫\",每月能领到稳定的工钱和面粉。

电力的应用彻底改变了矿场生态。照明用的电灯让井下作业时间延长一倍,电动通风机解决了瓦斯隐患,连筛选银砂都用电磁分离器——这种林远从格物司调来的新设备,能通过磁力吸附银粒,比人工筛选干净十倍。罗刹矿工起初抵触,可当看到每月的银砂产量翻了番,也学着用蒙语喊\"电好\"。

产业共生催生出新的边贸规则。蒙古事务处与罗刹边境官商定:银矿工人的工钱,一半用银币支付,一半用实物抵扣(中原的茶叶、蒙古的肉干、罗刹的面粉各占一份);矿场的医疗站由三方共同派人,汉医的草药、蒙古的正骨、罗刹的放血疗法各展所长。某次阿古拉被矿石砸伤腿,蒙古大夫接骨,汉医敷药,罗刹护士换药,半个月就痊愈了。

荷兰人的搅局反而成了催化剂。他们试图用高价收买蒙古工匠偷运银矿技术,被工匠直接报告给了事务处。林远顺势推动三方成立\"技术护卫队\",由蒙古的骑电营、大明的巡防营、罗刹的哥萨克骑兵组成,定期巡逻矿场和铁路。当荷兰间谍再次潜入时,迎来的是三方联合抓捕——这是北境首次三国协同行动。

这日,第一炉精炼银锭出炉,蒙汉罗工匠们围着银锭欢呼。林远让人取来三块,分别刻上三种文字的\"共营\"二字,镶嵌在矿场入口的石碑上。远处,载着银锭的火车鸣笛出发,铁轨两侧的牧民捧着哈达送行,电报局正将\"首产成功\"的消息发往三地:京师的朝廷、库伦的蒙古事务处、罗刹的伊尔库茨克总督府。

暮色中的矿场亮起电灯,与天上的星星连成一片。林远知道,这座银矿的意义远超产出白银——它证明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人,能为了共同的利益协作共生。就像那台蒸汽钻探机,蒙古的毡子防震动,中原的钢铁做钻头,罗刹的润滑油减磨损,少了哪样都钻不深。而这种共生的根基,正是那些沿着铁路延伸的电线、跟着电流流动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