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 第164章 银线跨界:电报织就的北境神经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4章 银线跨界:电报织就的北境神经网

恰克图的电报局刚收到京师发来的加密电文,林远就用特制钥匙打开了译码本。羊皮纸册子上,\"银矿\"对应\"星\"、\"罗刹\"对应\"月\",组合起来的电文赫然是:\"月氏人欲独占贝加尔湖银矿,星路恐受阻\"。窗外,蒙古事务处的译电员正将汉文电码转译成蒙古文,通过新架的电报线发往扎萨克图汗部——这条从恰克图延伸至贝加尔湖畔的银线,是上个月刚贯通的\"北境神经\"。

电报线北延的决定,源于一场险些失控的冲突。罗刹国的哥萨克骑兵突然封锁了贝加尔湖的银矿入口,声称\"发现新矿脉,属沙皇领地\"。等驿马将消息传到库伦时,双方已在矿场对峙了五日。林远当即拍板:\"电报线必须过界河,哪怕多花三成银子。\"工匠们在界河上架起铁索桥,将裹着橡胶的铜线固定在牦牛毛缆绳上,只用十日就完成了原本三个月的工程。

为让蒙古各部信任这套系统,林远在每个电报站都安排蒙汉各一名译电员,电码本由双方共同保管。土谢图汗部的台吉起初怀疑:\"这铜线能比快马靠谱?\"直到某次暴雪封路,他通过电报让库伦的仓储基地送来救命粮,才彻底信服,主动将部里的驼队调去保护电线杆。\"以前是听风声辨方向,现在是看电流知远近。\"老台吉摸着电报机的按键笑。

电报网的铺开,让边贸效率发生质变。江南的茶商凌晨在苏州发报,说要五十匹蒙古驼绒,恰克图的商号上午就能组织货源,下午装火车,五日就能运到——这在从前,光是书信往返就要半月。保险司的\"即时保\"服务更受欢迎:货物一装船,电报确认后保单立即生效,三联龙票的暗纹会同步更新,验票镜上能看到发报时间的印记。

罗刹国的态度从敌视转为试探。他们的边境官员主动提出\"电码互认\":双方的紧急事务可用对方的电报线传递,费用用银矿砂抵扣。林远抓住机会,在协议里加了条\"信息共享\":若发现第三方(指荷兰或奥斯曼)试图插手贝加尔湖事务,需及时通报。果然,三个月后,双方联手挫败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用机械开采银矿\"的图谋。

技术磨合中也闹过笑话。苏尼特部的译电员按蒙古文的习惯倒送电码,把\"运十车盐\"译成\"运车十盐\",让库伦的仓库总管摸不着头脑。林远索性编了本《蒙汉电码对照手册》,用图画标注常见货物,比如画个骆驼代表皮毛,画个茶饼代表茶叶。现在,哪怕是不识字的牧民,也能对着手册比画着发电报。

这日,贝加尔湖畔的电报站传来急电:\"银矿出现矿难,需蒸汽抽水机。\"林远当即通过铁路调度司,让恰克图的备用设备装车,同时用电报通知扎萨克图汗部派牧民协助搬运。当蒸汽机在三日内抵达矿场时,被困的五十名矿工(其中二十名是蒙古人)刚好用完最后一点水。获救的罗刹矿主对着电报机鞠躬:\"这铜线里跑的不是电,是命。\"

暮色中的电报局灯火通明,译电员们正忙着将当日的贸易数据汇总:蒙古向中原输出羊毛三千担、湖盐五百吨;中原输入茶叶两百箱、布匹一千匹;与罗刹的银矿砂交易达往年的两倍。林远看着这些数字,突然在地图上贝加尔湖旁画了个圈:\"在这里建座银矿专用电站,用电力驱动开采机,再修条支线铁路——以后,不仅要通消息,更要通产业。\"

窗外的电线杆在月光下连成一线,像一串穿起北境的珍珠。林远知道,电报线的价值不止于传递消息,更在于让这片广袤的土地有了\"即时响应\"的能力——当蒙古的牧民、中原的商人、罗刹的矿工,都能通过银线快速沟通、互助共济时,所谓的\"边界\",早已在电流的流动中变得模糊。而这种模糊,正是疆域稳固最隐秘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