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王直 > 第261章 得回去日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解放军东海舰队的大船只有百来艘,听起来很多,考虑到人数,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王直征集了一些葡萄牙商船帮忙,可依然不够。仅有3万多人,能够成行。

而大明解放军全部人加起来,有20万之数。就算摒弃合作关系的海、陆商贩,也有十多万人。换句话说,如果解放军要战略转移到日本,大部分人其实是走不成的。鉴于严峻的形势,很可能是三、四年前悲剧的重演。毛估估,只有精锐战斗人员,可以过去。

王直自己是没打算走的。作为领袖,抛弃这么多手下逃跑,从心理上也接受不了。西楚霸王项羽,因为子弟兵几乎丧尽,无颜回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面子上过不去。面子在许多人眼里,可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所以王直准备只让松冈则方和丰臣秀吉,领着解放军主力离开。至于自己,就留下来,和剩下的人生死与共,也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生死与共。改革开放没了,王直也不想再活下去,同项羽做相似的选择。

人都不能全带走,东西更加如此。除了价值高的财物细软,和必备的战斗、生活所需,其他的都得留下了。像铁匠铺和造船场的设备,这类笨重的大家伙,肯定是只能放弃的。带着这类东西,搞战略撤退,不是玩笑,是搞笑。

船只、人员都准备好了。王直却僵着不走,松冈则方和丰臣秀吉见此情形,自然也不愿出发。王直显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层因素。一拖两拖,官军都预备发动攻势,还没走成。

在大明朝搞革命不容易,和大民国有的一拼。危急时刻,革命军人被迫放弃根据地,实施长征这种“战略大转移”,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另一个层面讲,斗争策略失误,也有一定关系。

起码王直就没有树立坚定的斗争意识,不主动进攻,一味搞消极防御。犯了与王明同志相似的错误。甚至还要更严重些,连消极防御都不坚决。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王直,自从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与陆上官民,和平相处,共谋发展,已经丧失了继续斗争的源动力。所以官军在没有遇到任何前期抵抗的情况下,对“烈山”革命根据地展开了包围攻势。

奉王忬之命,官军以俞大猷、汤克宽等人为首,登上了金塘岛。因王直不肯主动出击,官军从海中和岛上,对“烈山”革命根据地,顺利包围。海中由俞大猷指挥战船,封锁了港口;岛上则是汤克宽领兵围堵后路。

虽然官兵将解放军东海舰队围住了,但解放军实力摆在那里,比起官军强多了。所以官军硬攻不成,只得保持“围困”。

纵然解放军是虎狼之师,作为最高指挥的王直不给力,当然也发不出力。明明占了绝对优势,却只能缩手缩脚,为敌所趁。

因为王直不愿主动出战,破解困局,手底下的大小头目满腹怨言。如果一味避战,长久被围,也会自断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