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看完一段小插曲,三人又继续往原路返回,一边消食一边前往文昌门的方向走去。嬴政揣着那一袋子沉甸甸的烤串,只觉得手里像是捧了个烫手山芋,偏偏李今越和林幼微还时不时投来“饿了就吃点”的关切目光,让他哭笑不得。

路上,李今越的兴致依旧高昂,对两人说道:“咱们接下来要去的,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言一出,不仅是嬴政,连同天幕下各个朝代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皆精神一振。碑者,国之重器,文之载体也。其上所刻,或为经传,或为功德,或为法度,对于传承文化与追寻历史,其意义自是非同凡响。“博物馆”三字虽新奇,然“碑林”二字,足以令他们想见其规模。

“博者,多也;物者,事物也。”一位汉朝大儒捋着胡须,缓缓道,“这‘博物馆’,莫非是汇聚众多事物之地?而冠以‘碑林’二字,可见此处碑石之林立,数量之繁多!”

[碑林!听着便觉雅致!不知汇集了多少名家大作!]

[后世竟有专门收藏碑文之所,当真是对文化的重视啊!]

因为行程都是李今越定的,林幼微也笑着说道:“那就请李导游为我们介绍一下博物馆吧。”

李今越挑了挑眉,清了清嗓子:“那是自然,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咱们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元佑二年,那时候还不叫博物馆,就叫‘碑林’。最初修建的目的,是为了保藏唐代的《开成石经》、《石台孝经》,以及颜真卿、柳公权这些大书法家的传世名碑而修建的,算下来,到现在已经有九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天幕之下,北宋年间的臣民闻言,胸膛不自觉地挺直了几分,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颜真卿和柳公权,在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后世所提及,而自己的碑刻作品被如此珍藏,脸上也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来,自己也在这青史中留下了一笔啊。

“而咱们如今的碑林呢,规模可不小,主要分了四个大的组成部分: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还有一个北区场馆。单说碑林这部分,就细分了七个主要的陈列室,还有一条墓志回廊。单是碑石收藏就有整整4000多方,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嘶——四千多方!”

天幕下的文人们听到这个数字,无不倒吸一口凉气,眼中充满了向往与陶醉。如此海量的碑石,汇聚了多少书法精粹与历史印记,若是能亲眼一见,逐一品鉴,那简直是他们毕生的追求!怕是穷尽一生也欣赏不完啊!

[四千余方!乖乖,这得是多少墨宝啊!]

[老夫若是能置身其中,此生无憾矣!]

然而,激动过后,一些心思活络的人也品出了一丝异样。

[等等,方才那今越姑娘是不是还说了什么?墓志回廊?]

[墓志……那不是刻在墓中,记述逝者生平之物吗?]

[收集旁人的墓志碑作甚?这……这后世子孙,就不怕不吉利?]

[还有,人家的墓志碑,怎会落到他们手上?莫不是……把人家的坟给……给刨了?!]

一时间,天幕上下议论纷纷,表情都有些古怪起来。

嬴政此刻也反应了过来,嘴角不易察觉地抽动了一下。收集别人的墓志铭,还专门建个回廊展览,这后世子孙的兴趣爱好,当真是......别具一格,不过,抛开这点小小的怪异,他对那所谓的“碑林博物馆”还是抱有浓厚兴趣的。

说话间,三人已经来到了碑林博物馆的大门前。

只见博物馆的大门设计得古朴典雅,朱红色的门扇厚重沉稳,青色的石材基座更添几分庄重。屋顶是典型的飞檐四翘结构,处处彰显着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韵味与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而大门之上还书写着西安碑林博物馆几个大字,光是这一手好字,便让天幕下的文人们不由的对这博物馆心驰神往。

进入大门后,李今越对着林幼微说道:“幼微,你和小政先在这边等一下,我先去检票,顺便给小政补张票。”

林幼微点了点头,牵着嬴政在一旁稍作等待。

不多时,李今越便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位身着统一制服的年轻女子。那女子约莫二十出头,身姿挺拔,面带微笑,显得十分干练,她主动向林幼微和嬴政打了招呼:“两位好,我是这里的讲解员,接下来由我为大家导览。”

嬴政打量着这位讲解员,心中不禁有些讶异。这后世的职业划分当真是细致入微,连游览古迹都有专门的讲解之人。想来,能在此地担任讲解,这位姑娘的学识定然不浅。

讲解员简单介绍了几句后,便微笑着伸出手,做了一个“请”的姿势,领着三人迈步走进碑林博物馆。

三人迈入碑林,讲解员在前引路,步伐轻快。

“三位是来西安旅游的吗?”她侧过身,面带职业的微笑。

林幼微牵着嬴政,应道:“是啊,趁着假期,来看看咱们华夏的名胜古迹。”

讲解员轻轻颔首。“那不知道三位去过钟楼了吗?那里也是咱们西安的打卡圣地之一了。”

“去过了,确实气势恢宏,很是壮丽。”

讲解员的笑容更深了几分:“那接下来咱们要看的这件文物啊,也是与钟楼有些关系的文物,同时呢,它也是咱们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

嬴政脑中迅速闪过李今越先前的介绍,脱口而出:“景云钟?”

讲解员面上掠过一抹讶异,随即赞许地看了他一眼。“小朋友真厉害,不错,就是咱们的景云钟。”

说着,三人便来到了一处古色古香的凉亭前。亭子中央,一口巨大的青铜古钟静静悬挂,古朴而庄严。钟身泛着青黑色的光泽,虽历经千年风霜,却依旧散发着一种沉稳厚重的气势。当看到这景云钟的真品之时,无论是林幼微、李今越,还是暗暗打量的嬴政,都不由得感叹,不愧是国宝之一。这景云钟的正面清晰可见镌刻的文字,而钟的上方则雕刻着诸多栩栩如生的瑞兽,纹饰繁复精美,令人目不暇接。

讲解员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豪:“这便是咱们今天要看的第一件文物,景云钟。景云钟有多种身份,第一个咱们刚刚已经说过了,它便是之前钟楼之上的真钟。只是呢,咱们为了保护文物,将钟楼上面的换成了复制品,而真钟呢,此刻就在咱们的面前了。”

“而第二个呢,”她略作停顿,“据说啊,咱们中央电视台曾经的倒数计时的钟声,用的也是它的声音。景云钟,重达六吨,唐朝文物,青铜材质。然而它最厉害的则是它身上的铭文,”讲解员的语气带着几分郑重,“它是咱们国内目前唯一一件,由皇帝监工,撰写文书,同时也是皇帝亲自书写书丹的青铜大钟。而它铭文的书写者呢,就是咱们大唐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

三人皆默默点头。

讲解员继续微笑着介绍道:“咱们景云钟啊,铸造于景云二年。传说,景云二年,唐睿宗李旦做了一个梦,梦中霞光满天,紫气东来。咱们古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这是吉兆。于是,唐睿宗便下令,铸造了这口景云钟,以应天意,祈求国泰民安。而景云钟整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三位请看。”

她伸手指引,三人随着她的目光细细打量。

“其一,便是这钟身。”讲解员介绍道,“钟高二百四十七厘米,口径一百六十五厘米,钟口呈六角弧形,整体造型庄重大方,线条流畅优美。”

三人皆点头认同,景云钟的轮廓线条流畅而古朴,确有一股威严大气。

“其二,便是这钟身上的纹饰。”

三人顺着讲解员的指引看去,只见钟身之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祥瑞图案。有矫健腾飞的游龙,有展翅欲翔的彩凤,有姿态优雅的仙鹤,还有衣袂飘飘、凌空飞舞的飞天仙女,更有作为力量与威严象征的夔牛。这些纹饰雕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仿佛下一刻就要从钟身上跃然而出。

天幕下的古人们,尤其是那些能工巧匠和宫廷画师,看到如此精美的纹饰,也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雕工,当真是鬼斧神工!]

[龙凤呈祥,仙鹤延年,飞天起舞,夔牛镇邪,皆是吉兆啊!]

[如此繁复的纹饰,却又井然有序,足见其匠心独运!]

“而第三部分,也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便是这钟身中部,由唐睿宗亲自书写的铭文了。”

她引导着三人看向钟身铭文的部分:“铭文共二百九十二字,分为三十二行,内容主要记述的是道教的玄妙哲理,以及此钟声音的悠扬洪亮,而这铭文的书法,是为楷书,但细看之下,却又掺杂了一些篆书和隶书的笔意,显得古朴厚重,别具一格。”

而此刻的天幕之下,历代的书法大家们,如欧阳询、虞世南等人,此刻皆屏息凝神,细细端详着光幕上那方铭文。那唐睿宗的字乍看之下似乎温润平和,然而细品之下,他们却能察觉到其间蕴藏的隐忍与克制,笔锋流转间,又透出一丝谨慎。正所谓字如其人,这些浸淫书法一生的大家们,几乎在同一时刻,对这位帝王的模样与性格有了个大致的轮廓——想来,这唐睿宗,应当是一位性情看似柔顺,实则内心隐忍,行事谨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