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第531章 智囊密议,未雨绸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31章 智囊密议,未雨绸缪

夜色深沉,江风裹挟着水汽,穿过营寨的缝隙,带来阵阵寒意。

夏口营寨在经历了白日的喧嚣与夜晚最初的沉寂之后,此刻仿佛陷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疲惫与麻木。

大部分残兵败将早已在简陋的营帐中沉沉睡去,试图在梦中逃避残酷的现实。

然而,在靠近江边的一处不起眼的独立营房内,灯火却依然明亮。

这里是我特意挑选的临时议事之所,远离主公刘备的帅帐,也避开了其他将领的耳目。

此刻,屋内只有三个人

——我,卧龙先生诸葛孔明,以及我的心腹挚友徐元直。

一张简陋的木桌横亘在中央,上面铺着一张粗糙但标注详尽的荆襄及江东舆图。

三盏油灯被安置在不同角落,将小小的空间照得通明,也映照着我们三人脸上凝重的神情。

在确认鲁肃即将前来的情报后,我与元直简单通气,便立刻意识到,必须在鲁肃抵达之前,与孔明达成完全一致的应对策略。

虽然我掌握着玄镜台的精确情报,知道鲁肃此行的目的和倾向,但这底牌绝不能轻易示人,尤其是在孔明面前。

卧龙之智,深不可测,任何不合常理的“先知先见”,都可能引起他不必要的猜疑。

因此,这场密议,我必须扮演一个基于现有局势进行合理推演、并最终引导大家达成共识的角色。

“孔明,元直,”

我首先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我的目光扫过桌上的舆图,最终落在江陵和柴桑两个关键点上。

“白日议事,我等已断定,曹操占据江陵,收编荆州水师,其势已成席卷之态。以长江天险,顺流而下,其兵锋所指,必是江东无疑。”

我的语气平静,陈述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一个基于公开信息和基本军事常识就能得出的结论。

这是我们讨论的基础,不含任何超前的信息。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锐利如鹰隼,他微微颔首,接口道:

“子明所言极是。曹操拥兵百万,虎视江南,孙权虽据江东六郡,地利人和,然以一隅之力,独抗曹操倾国之师,亦是难上加难。唇亡齿寒,此理至明。”

“正是如此。”

我顺着他的话继续引导,

“曹操大军压境,檄文必然早已传遍江东。

以孙权之英明,面对如此强敌,断不会坐以待毙。

然江东内部,想必定有主战、主和两派之争。

孙权要在两派之间做出决断,同时也要掂量曹操与我军的实力对比。因此……”

我稍作停顿,目光看向孔明和元直,加重了语气:

“因此,我以为,孙权极有可能,甚至可以说,必然会派遣使者,前来夏口,

一则探我军虚实,看我等经历长坂大败之后,尚余几分战力;

二则,试探我主抗曹之决心;

三则,或可寻求联合,共御强敌。此事,宜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我将“必然会派人来”这一点,归结于基于局势和孙权性格的逻辑推演,而非确凿的情报。

这样既能点明关键,又不会显得突兀。

徐庶适时地补充道:

“子明所虑极是。曹操势大,孙权独力难支,联合我军,方有一线生机。

此乃阳谋,亦是必然之选。

我等虽新败,然主公仁义之名远播,关、张、赵将军皆万人敌,更有孔明与子明运筹帷幄,并非全无一战之力。

江东若想自保,联络我军,实乃上策。”

他的话语既是对我观点的支持,也点出了我方的价值所在。

诸葛亮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赞同的光芒,他放下羽扇,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子明所言,与亮不谋而合。

曹操新得荆州,骄兵悍将,必有轻我之心。

孙权此时遣使前来,既是试探,也是机遇。

我等必须抓住此机,促成孙刘联盟,方能扭转危局。”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语气变得更加沉稳有力:

“亮以为,若江东使者前来,我等当展现三点:

其一,决心。

需明确告知来使,我主虽暂处逆境,然匡扶汉室、抵抗曹贼之心,坚如磐石,绝无动摇投降之意。

此乃立盟之基石。”

“其二,实力。”

孔明的手指点在夏口的位置,

“我军虽遭重创,然主力尚存,关将军水师精锐未损,更有江夏为屏障。

需向来使展示我军残存之战斗力与坚守之可能,令其知我军并非不堪一击,乃是值得联合之盟友。”

“其三,必要。”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

“亦需适当示弱,坦陈我军目前兵力、粮草之困顿,强调若无江东之助,恐难长期支撑。

如此,方能凸显联合之迫切与必要,令孙权知晓,助我亦是自救。

此所谓,不卑不亢,刚柔并济。”

听完孔明的分析,我心中暗暗点头。

不愧是卧龙,虽然他并不知道鲁肃即将到来,也不知道江东内部的具体争论,但他基于对大局的把握和对人性的洞察,提出的应对策略,与我根据玄镜台情报得出的最佳方案,几乎完全一致。

这正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让正确的决策,通过合乎逻辑的推演,由大家共同得出。

“孔明所言甚是!”

我立刻表示赞同,

“决心、实力、必要,三者缺一不可。

既要让江东看到我们的价值,也要让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在姿态上,既不能因新败而卑躬屈膝,也不能因急于求援而失了分寸。”

徐庶也点头道:

“正是。来使若至,当由主公亲自接见,以示尊重。

言谈之间,当由孔明与子明主导,阐明利害。

关、张二位将军亦当在侧,展示我军威仪。

务必使来使感受到我军虽处困境,却军心未散,斗志犹存。”

我们三人互相看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共识。

“那么,具体应对之策……”

我看向孔明,示意他继续。

我知道,在公开层面,由孔明来主导具体的应对方案,更符合他目前的身份和职责。

孔明略一沉吟,道:

“若来使至,可先由主公表达抗曹决心与对联合之期望。

随后,亮当详陈曹操南下之弊(如水土不服、粮草不济、后方不稳等),再论孙刘联合之利(长江天险、人心向背、我军牵制等)。

子明可从荆州内部人心、地理形势等方面加以补充,并暗示我等并非全无后手(此处可略作模糊,增加对方信心)。

元直则可从旁策应,观察来使反应,相机进言。”

“善!”我与元直齐声应道。

孔明的安排,条理清晰,分工明确,既突出了重点,也考虑到了细节。

他提及的“暗示我等并非全无后手”,更是与我不谋而合。

虽然我不能暴露玄镜台和那些暗中保存的实力,但适当释放一些模糊的信号,让江东使者感觉到我们比表面看起来更有底蕴,无疑会增加我们谈判的筹码。

我的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通过这场密议,我们三人

——刘备集团公开层面的核心智囊

——已经就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江东使者,达成了高度一致的策略。

这为接下来迎接鲁肃,并最终促成孙刘联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看着桌上跳动的灯火,它们驱散了屋内的黑暗,却无法照亮屋外那沉沉的夜幕和未卜的前路。

这场密议,只是我们在惊涛骇浪中迈出的一小步。

真正的考验,还在等待着我们。

“好,此事便如此议定。”

我站起身,

“事不宜迟,明日我等需尽快将此议禀报主公,使其心中有数。

同时,亦需约束军士,整顿军容,切不可在江东使者面前,显得过于颓丧。”

“子明所言极是。”

孔明与元直也相继起身。

我们三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面对危局的冷静与决心。

未雨绸缪,智囊密议。

现在,只待那江东的来客,踏上这片风雨飘摇的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