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正带领着张国维、蒋其昌、侯世明等十几个人,正在春城呈贡山军工厂实验室,进行着紧张着的实验。
张国维与其他人一样,血丝满眼,满脸的疲惫。他已经连续24小时没有休息了。而身旁的蒋其昌、侯世明等人,三天内只睡了6个小时。
三天内一眼不眨的宋志,依然神采熠熠。
作为攀枝花工业生产基地的负责人,张国维抛下繁忙的基地建设,受宋志的召唤,前来研究两项军事产品。
擅于机修的张国维,负责机械相关的设计、实验和矫正等工作。
这两项目是高射机枪与高射炮的设计,以及改造和火箭筒的研发。
二战期间最着名的高射炮当属普鲁士的88毫米高射炮(8.8cm Flak 18\/36\/37),具有多功能性。
最初设计用于防空,但因其高初速和精准度,成为二战中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之一。
衍生型号如paK43反坦克炮和虎式坦克的主炮,进一步扩展了其战场角色。
其技术特点是射速快、弹道平直,中口径设计兼顾火力与机动性。对空和击毁坦克的能力非常突出。
但其最大的缺点是,重量最轻的都需要五吨,口径也需要88毫米,这不仅造价昂贵,最主要的是华夏需要钢铁,这是不可避免的。
而宋志相中的是瑞典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口径40毫米,射速120发\/分钟,有效射高约3000米,结构轻便,盟军与轴心国二战期间均大量仿制,被誉为“二战最成功防空炮之一”
瑞典博福斯高射炮,重量只有1.98吨,口径只有40毫米。
而且宋志对几人,提出了减轻重量,简化设施,尽量保持基本功能。
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减轻到了1.5吨,这为以后全面抗战中,防空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项目是宋志亲自设计的火箭筒。火箭筒结构简单但功能强大,其原理就是通过推进剂燃烧将火箭弹发射给目标,并通过战斗部实现摧毁、损伤目标。
可以通过火箭发动机推进,也可以通过尾喷管平衡后坐力,发射筒使用无缝钢管,激发主要靠扳击、击针、火帽等。
通过机械瞄准具(化学瞄准镜)单兵火箭筒可以模仿rpg-7火箭筒,火箭弹头呈仿锤形,锥形装药,射程200米。火箭筒因轻便、易操作、低成本等。
但拥有前世记忆的宋志,怎么会这么简单的利用这个大杀器。
宋志此次设计的火箭筒,是仿效华夏69式40毫米火箭筒。
华夏69式40毫米火箭筒1960年代在毛熊制RpG-7基础上,改进设计的单兵反坦克武器,1969年定型列装。
其核心性能参数射程与威力为有效射程300米,配备85毫米超口径破甲弹,可击穿380毫米垂直装甲。
操作效率为射速4-6发\/分钟,重量5.6公斤(发射筒),配备光学瞄准镜提升精度。
增加300毫米可伸缩脚架和提把,提升行军携带与射击稳定性。
筒身光滑面设计减少烫伤风险,握持部位采用三角支撑结构。弹药改进,采用火箭增程技术,相比老40射程提升3倍。
华夏69式40毫米火箭筒后来,广泛用于1979年对安南自卫反击战,有效打击碉堡、掩体等目标。
1980年代停产后,仍出口中东、非洲等地,成为游击队常用武器,影响深远。
面对着宋志巧妙的设计、新颖的思维,吸引了共同研究的十几名研究人员,只用了三天,设计的试验品就成型了。
并且进行了现场试验,发射射程220米,矫正以后发射射程达到330米,超过了设计要求。
研究人员十分兴奋,又对各项设计和制造要求进行调整,准备固定标准,制定生产标准,并进行更多次数的现场试验。
宋志可是最了解火箭筒的作用。火箭弹对于倭军薄皮装甲具有天生的相生相克作用。
而且对于堡垒、巷道、碉堡都有摧毁作用,能极大的提升华夏军队的攻击能力和班组火力,减轻华夏军队基层损伤。
蒋其昌作为出身燕京的留学生,学习的是原子物理。
等抵达滇省春城呈贡山工厂区,看到欣欣向荣的抗倭备战工作,实打实的鼓舞了这批留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对武器装备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这三天,通过接触宋志和张国维,宋志的奇思妙想,张国维机械设计的实际经验,对蒋其昌触动很大。
顺手将宋志提供的掷弹筒仿制了出来,倭军的掷弹筒在二战期间,在战术层面发挥了多重关键作用。
火力填补与曲射优势,作为轻型曲射武器,其射程(120-670米)和弹道弯曲特性有效弥补了手榴弹投掷距离不足(约30米)的缺陷,可打击战壕、碉堡或障碍物后的目标,解决了直射武器无法覆盖的盲区。
设计上借鉴迫击炮理念但更轻便,单兵即可携带操作,成为步兵分队重要的支援火力。
战术灵活性与战场适应性,重量仅4.7公斤,可由单兵快速部署,射速达25发\/分钟,在丛林、岛屿等复杂地形中尤为有效。
例如太平洋战场中,倭军常以3-4具掷弹筒组成交叉火力网伏击米军行进纵队。
实战表现与战术压制,侵华战争期间,掷弹筒曾单日发射千发以上弹药压制华夏国军机枪阵地;在淞沪会战等战役中,其对隐蔽目标的精准打击显着削弱了敌方防御工事效能。
作为世界最早的专用榴弹发射器之一,其便携性与火力持续性设计理念影响了后续轻型支援武器的发展。
普鲁士柏林公立大学化学系即将毕业的侯世明,确实具有普鲁士专业技术与实践风格,对于炮弹、火箭弹弹药进行了攻关,成功攻克了技术难关,尤其是倭式手雷研究成功,体现了自己的技术能力。
就学于柏林夏里特医学院刘振声,《战地急救手册》油印本,不仅成为了滇军基层军官培训必备学习材料,而且也成为了他就职的春城医学院的教材。
也有像苏婉婉这样,已经参与了春城职工的教育培训之中,这批留学生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