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38年,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或鲁南会战,这场战役是抗倭战争正面战场上华夏军队对倭军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38年,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倭战争时期华夏军队在武汉地区与倭国侵略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役,战场覆盖安徽、河南、江西和湖北四省,是华夏抗战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之一。这场会战不仅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还标志着抗倭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论持久战发表】

【1939年,南昌会战,南昌会战是抗倭战争期间华夏军队在江西南昌地区抵御日军进攻的重要战役,这场会战是武汉会战后华夏与倭寇双方的首次大规模交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39年,诺门坎战役,倭军在诺门坎被苏军击败,自此放弃了北进,转为南进。】

【1939年,长沙会战,又称长沙保卫战,是抗倭战争期间华夏军队与侵华倭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战役。双方共进行了三次主要交战,这是抗倭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Gm党正面战场的重要军事行动,此战是抗战以来华夏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倭军回到原战略状态。】

【1940年,枣宜会战。】

天幕之上,呈现出一片焦土。断壁残垣,硝烟未散,是激战过后的短暂死寂。

【“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十六日,江汉平原七千多平方公里又失守……大半个华夏已落敌手……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忽然,废墟中一名男子猛地抬首,侧耳倾听。远处传来履带碾压地面的轰鸣,越来越近。倭军的坦克如钢铁怪兽,掩护着步兵,正朝着这片残破的阵地逼近。】

【“敌袭!”】

【幸存的战士们立刻从掩体后跃出,枪声零落响起,试图阻挡。】

【可敌人的炮弹呼啸而至,在阵地上炸开,土石飞溅。亲自持枪射击的男子身躯一震,踉跄几步,鲜血迅速染红了他的军装。】

【“将!军!”】

【“总!司!令!”】

【几名士兵扑过来,想要为他包扎伤口。男人摆摆手,艰难地坐直身体,将刚刚写好的信纸小心折叠,塞进了自己的钢盔里。】

【一名满脸硝烟的亲信跪在他身前,声音嘶哑,带着哭腔“司令,我们撤吧,我们必须撤,我们守不住了!”】

【男子没有看他,只是将那顶承载着最后嘱托的钢盔递了过去“我不走了。”】

【“不!我们不能留下您!我们背您走!”那战士伸手就要去背负男子。】

【男子用力甩开他的手,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痛彻心扉的决绝:“天津丢了,我走了!北平丢了,我走了!华北失守,我还是走了!今日,我不走了!”】

【“不——!”】

【“带走!”男子厉声命令其他战士。】

【“您是总!司!令!我们不能走!将!军!将!军!!!”】

【男子不再理会他们。他挣扎着,重新握紧了手中的枪,对着已经冲入阵地的倭军士兵,扣动了扳机。枪声响起,又迅速被更密集的枪林弹雨淹没。男子的身影,最终消失在那片硝烟与火光之中,以身殉国。】

【“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无半点改变。”】

天幕之下,男子最后的身影消散在硝烟之中,那封浸透着决绝与信念的绝笔信,字字泣血,烙印在每一个注视者的心头。

天幕之下,寂静无声,唯有粗重的呼吸此起彼伏。许多人,无论是九五之尊,还是朝堂重臣,寻常百姓,都不自觉地闭上了双眼,仿佛不忍再看那惨烈的牺牲,又仿佛是在心中默默凭吊这位铁骨铮铮的华夏英魂。

大秦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无半点改变’!好儿郎啊,无愧于我华夏子孙的一身傲骨。”

嬴政缓缓睁开双眼,赤红的血丝尚未完全褪去,但语气中已没了之前的暴戾,只剩下一种沉郁的赞赏与痛惜。他看着空荡荡的天幕,仿佛在对那位后世的将军说话:“我大秦锐士,亦当如此!可恨!可叹!何至于让这等忠勇之士,如此多的华夏儿郎,以血肉之躯,硬撼那倭寇铁甲!”

他猛地一拳砸在身前的矮几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怒火再次翻涌:“若非后世国弱至此!那运输大队长进退失据,无能至极!若非那清廷腐朽,闭关锁国,自毁栋梁!还有那汪,摇尾乞怜,认贼作父,猪狗不如!若非这几人等无能、自私、怯懦、卖国,何需我华夏儿郎们以命相搏?!”

大汉,未央宫。

刘彻久久不语,只是紧紧握着腰间长剑的剑柄,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卫青和霍去病站在他的身后,同样沉默,但眼中燃烧的,是对强者的敬意,以及对敌人的更深切的仇恨。

“‘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刘彻低声重复着这句话,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说的好!说的好啊!纵隔千年,其志不灭!”

大唐

李世民闭上双眼,深深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胸中的激荡。“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像一根针,刺得他心口发疼。

“国之柱石,如此折损……”他喃喃道,声音带着难以言喻的惋惜。

长孙皇后拭去眼角的泪水,轻声道:“陛下,张将军之忠烈,感天动地。然妾更痛心者,乃我华夏竟沦落至此,需得以无数将士之性命,方能换取喘息之机。此皆国弱之祸也。”

房玄龄躬身道:“陛下,娘娘所言不错,后世积弱,非一日之寒。前朝之弊,后世之祸,令人扼腕。”

杜如晦接口道:“尤恨那清廷,自诩天朝,却屡败于外夷,割地赔款,实乃数典忘祖,无耻之尤!若非其祸根深种,后世何至于此!

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脸上的暴怒渐渐被一种沉重的悲哀所取代。他出身草莽,最懂底层士兵的艰辛和将领的不易。

“多好的将军啊……多好的儿郎啊。”他低声自语,眼中竟有泪光闪动

但他随即又咬牙切齿:“可恨!可恨那运输大队长!连自己的将军都护不住!还有那狗日的汪贼!老子要是逮着他,非把他千刀万剐,点天灯不可!”

朱标亦是满面悲愤:“父皇,以死报国,其志可昭日月。然观其绝笔,字字血泪,可见当时战局之艰难,国家之危殆。儿臣以为,我大明当务之急,除加紧操练水师外,更应整顿吏治,富国强兵,绝不能让我大明重蹈此覆辙!”

徐达、常遇春等将领亦是面色凝重,感同身受。

徐达沉声道:“陛下,太子殿下所言极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欲建强大水师,远征倭寇,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得国库充盈,军械精良,上下齐心,方可成事。”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看向朱标和众将:“标儿说得对!咱不能光看着后人气愤!咱自己得把家底打牢了!传旨户部、兵部、工部,给咱拿出章程来!钱粮、军械、战船,一样都不能少!”

天幕之下,各个时代的华夏子民,心中的悲愤与仇恨愈发深沉。他们痛惜英雄的逝去,更痛恨导致这一切的内忧外患。怨愤已达顶点。

而对那海对岸的倭寇,所有人的心中只剩下同一个念头——血债,必须血偿!这不仅仅是为了复仇,更是为了守护脚下的土地,为了不再让后世子孙,承受这般屈辱与悲怆!

那弥漫在不同时空的沉重空气里,凝聚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决心,一股誓要荡平倭寇,雪我国耻的滔天怒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