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宋

赵匡胤坐在龙椅上,脸色铁青,殿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下方,赵普、石守信、高怀德等几位心腹大臣垂手而立,皆是神色凝重。

“你们都说说吧。”赵匡胤的声音低沉,却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我大宋,为什么会成了后世口中的‘大怂’?!”

赵普硬着头皮上前一步“官家,天幕所示,乃是未来之事,其中或许……或许有些夸大之处。”

“夸大?”赵匡胤冷笑“澶渊之盟,靖康之耻,崖山之殇!哪一件不是我大宋的耻辱?哪一件不是让后世子孙戳着脊梁骨骂的?”

赵普额头冒汗,不敢再言语。

石守信壮着胆子开口“官家,臣以为,天幕既已示警,我等当引以为戒,励精图治,避免重蹈覆辙。”

“如何避免?”赵匡胤反问,目光如刀,“我大宋立国之初,便定下重文轻武之策,以防武将拥兵自重。可结果呢?武将是老实了,可边疆也守不住了!”

“重文轻武啊,难道朕真的错了吗?”赵匡胤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当初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杯酒释兵权,定下这“重文轻武”的国策,却不曾想,竟会造成如此后果。

高怀德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官家,臣以为,这‘重文轻武’,也不能一概而论。我朝文臣,亦有许多忠心为国之辈。只是,这军中之事,让文臣去指挥武将确实...”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赵匡胤沉默不语,手指在龙椅扶手上敲击着,发出“咚咚”的声响,像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良久,赵匡胤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改!必须改!我大宋,不能再这么窝囊下去了!”

赵普等人皆是一惊,连忙问道“官家,您打算如何整改?”

赵匡胤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朕要强军!强边军!绝不能让那些蛮夷,再踏入我大宋半步!”

“官家圣明!”几位大臣齐声应道。

赵匡胤站起身来,在殿内来回踱步,边走边说“朕思来想去,这‘重文轻武’之策,确实有些过了。文臣治国,武将守边,本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今却是文臣压制武将,长此以往,军中将士,岂能不心寒?”

“官家所言极是。”赵普点头,“只是,这军权之事,牵涉甚广,还需从长计议。”

“朕知道。”赵匡胤停下脚步,目光如炬,“朕不是要回到唐末藩镇割据的老路上去,但也不能让边疆将士,束手束脚,无力御敌。”

他沉思片刻,继续说道“朕打算,在边疆常设‘边军’,由朝廷直接统辖,赋予部分自行决断之权。”

“部分之权?”石守信有些疑惑,“官家,这自行决断之权,又该如何界定?”

“粮饷调配,行军决策,皆可由边军主将自行定夺。”赵匡胤说道,“但,朕要定期轮换边军主将,并设立监军,以防其拥兵自重。”

这番话,让几位大臣都陷入了沉思。

赵普率先开口“官家此举,既能保证边军战力,又能防止其坐大,倒是个折中之法。只是,这监军人选,还需慎重。”

“那是自然。”赵匡胤点头,“朕会挑选忠心可靠之人,担任监军。而且,这监军,只负责监督军纪,不得干涉军务。”

“官家英明!”几位大臣再次拜倒。

“还有,”赵匡胤继续说道,“朕要整顿军纪,提高军饷,让将士们知道,朝廷不会亏待他们!”

“官家仁慈!”几位武将一听顿觉感动不已。

“好了,你们都下去吧。”赵匡胤挥了挥手,“将朕的旨意,传达下去。朕要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大宋!”

“臣等遵旨!”

几位大臣退下后,赵匡胤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望着窗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大怂?朕偏不信这个邪!”他紧握双拳,声音低沉而有力“朕要让后世看看,我大宋的好儿郎,也是铁骨铮铮,保家卫国!”

大明

朱元璋端坐龙椅,面沉似水,殿内气氛凝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皆是低头垂目,不敢直视龙颜。

“都给咱说说,这大明,咋就亡了呢?”朱元璋的声音低沉,却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咋就让那些不肖子孙给败光了?!啊!”

群臣噤若寒蝉,无人敢应。

朱元璋的目光在群臣身上一一扫过,最后落在了朱棣身上。他越看越气,越想越恼,忍不住又骂道“还有你!老四!你个混账东西!你看看你的那些个好后代!一个比一个混账!竟然挡不住那些蛮夷,又让异族入主中原!”

说着,朱元璋又想起了先前天幕上朱祁镇葬送大明五十万精锐的那一幕,顿时火冒三丈,起身就要去揍朱棣。

“咱今天非得好好教训教训你个混账东西!”

少年朱棣见状,吓得“嗷”一嗓子,连忙躲到朱标身后。

“大哥!救命啊!爹又要打我!”

朱标赶忙拦住朱元璋,劝道“爹,您先消消气,这事儿个这事儿跟老四没关系啊!”

“咋没关系?!”朱元璋气得直跺脚,“要不是他,能有那些不孝子孙?!”

“爹,您想想,天幕上都说了,那是多少年后的事了,那时候老四早就不在了,他就是想管也管不着啊!”朱标耐心劝解,“您现在打他,也改变不了什么啊!”

朱元璋被朱标这话一噎,也反应过来,是啊,那都是多少年后的事了,老四就算再能活,也活不了那么久啊!

可他心里这口气,就是咽不下去!

“标儿,你别拦着咱!咱今天非得好好教训教训他!让他长长记性!”朱元璋说着,又要去抓朱棣。

朱棣紧紧拽着朱标的衣角,死活不撒手。

“大哥!救命啊!”

“爹,您先别激动!”朱标一边护着朱棣,一边继续劝道,“当务之急,不是追究谁的责任,而是要想想,如何避免未来重蹈覆辙,再次让异族入主中原啊!”

朱元璋被朱标这话点醒,这才勉强压下心头的怒火,又瞪了一眼朱棣,随后烦躁的挥了挥手。

“老四,给咱滚回去好好反省反省。”

少年朱棣缩了缩脖子,又看了一眼自己大哥,见自家大哥点了点头,这才小心翼翼的溜了。

朱元璋见少年朱棣这个样子又忍不住哼了一声,待重新坐回龙椅,又看向朱标“标儿,对于未来之事有什么想法?”

朱标当即上前从袖中掏出一张纸,递给朱元璋“爹,您请看,这是后世子孙的火器的图样。”

朱元璋接过图纸,仔细端详起来。嘴里还忍不住的啧啧道“这后世子孙造的东西是真不错,连一把火器都造的如此漂亮,美观,好!”

朱标见父亲如此说道,也忍不住附和道“是啊,爹,您看这火器相比于如今的火器,简洁,轻便,漂亮,而且更短方便行军,不惧雨水。”

说完又指着图纸上的一个位置,说道“而且,爹,您看这里,这个东西,可能就是后世之人装载弹药的位置,而且儿曾注意到,这后世的火器可以做到连续发射,无须打一发装载一次火药。”

朱元璋看着那弹匣,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立刻想到了这后世火器的价值,若是有了这样的火器,装备给大明军队,那些蛮夷的骑兵,又有何惧,紧接着朱元璋又听到朱标说。

“只可惜,咱们不清楚这后世火器的构造,亦是不知道这其中精细。”朱标有些夸张的叹了口气。

朱元璋听完,立马明白了朱标的意思,还故作沉吟,捋着胡须,目光在朱标和群臣之间来回扫视。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标儿你说的对啊,难道我大明朕的要与这火器失之交臂了吗?若我大明有如此神器,我华夏大地,何惧那些蛮夷啊。”

朱标闻言,立刻化身戏精,语气中带着几分焦急“父皇,儿臣亦知此事不易,但时不我待啊!如今,我们已然知晓后世火器的模样,或许,我们无需完全照搬后世火器,只需在我大明现有火器基础上,朝着后世火器的方向加以改进,亦能有所突破!”

朱元璋立刻接戏故作沉吟“标儿所言不无道理。”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只是,研究和改造这火器,恐怕不易,这银子……”

朱元璋故意拉长了声音,目光在下方的大臣们身上扫过,最后落在了户部尚书的身上。

那眼神,仿佛在说你懂的。

户部尚书被看得心里发毛,暗自叫苦这皇上,又想从他这里抠银子了!

可他能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装傻。

朱标见状心里那个气啊!心想,好,好,好竟然你们这些大臣不仁,也别怪孤这个太子不义了,于是朱标一咬牙一跺脚,拼了!反正这钱也是为了大明江山,为了不让异族再次入主中原,值了!

“父皇,儿臣愿捐三十万贯宝钞,用于火器研究!”朱标的声音洪亮,在大殿内回荡。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都惊呆了。三十万贯宝钞啊!那可不是个小数目,太子殿下这是下了血本了!

朱元璋也愣住了,他没想到朱标会这么狠,一下子就捐出这么多钱。他心里既感动又欣慰,自己的儿子,果然有担当!

望着朱标那通红的眼眶,朱元璋深知自己的好大儿下了多大的血本,要知道自己这个儿子虽然贵为太子,但深受自己皇后的影响平时也是非常节俭,就连衣服也很少舍得多做几套,如今一口气拿出三十万贯宝钞出来,那估计是标儿的全部身家了。

朱元璋心里五味杂陈,既感动,又心疼,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标儿,你……”朱元璋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朱标抬起头,目光坚定“父皇,儿臣知道这三十万贯宝钞不算什么,但这是儿臣的一点心意。为了大明,为了华夏,儿臣在所不惜!”

这话说的,掷地有声,大义凛然。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缓缓说道“好!好!好!标儿有心了!朕心甚慰!”

闻言大臣们也坐不住了。

太子都这么拼了,他们再装聋作哑,也太不像话了。

更何况,天幕预警,异族入侵,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真要让那些蛮夷打进来,他们这些当官的,还能有好日子过?

“陛下,臣也愿捐五千贯宝钞!”

“臣愿捐三千贯宝钞!”

“臣……臣捐一千贯宝钞!”

一时间,大殿内热闹非凡,大臣们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愿意捐献的银两数目,生怕落了后。

虽然数额有多有少,但好歹也算是表了态。

朱元璋看着这群“慷慨解囊”的大臣们,心里总算是舒坦了些,随即又看向了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见状,知道这次是躲不过去了,他硬着头皮上前“陛下,臣……臣愿捐八千贯宝钞!另外,关于火器的研究不如先从国库拨一部分款项,等火器研究有所进展,再分批拨款,您看如何?”

他算是看明白了,今天这钱,不出是不行了。

与其被皇上逼着出,不如主动点,还能落个好名声。

朱元璋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这还差不多。”

户部尚书松了口气,总算把这事儿给应付过去了。

这时,又有大臣提议“陛下,臣以为,不如在民间也招募能人异士,参与火器研究。毕竟,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嘛!”

朱元璋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嗯,这个主意不错。就这么办吧!你们下去商量个章程,尽快报上来!”

“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