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以游牧民族立国,不懂治理国家。
于是采取了包税制,只要定下数额,剩下的全凭商人自己。
结果可想而知,地方豪强巧取豪夺,百姓被迫分成三七开。
不仅如此,地方官员还通过平衡利益、欺上瞒下等手段获利。
因此,凡是元朝做过官的人,在明朝必然会有几个横行乡里的商人跟随。
可以说,明朝能够崛起的商人背后都有官员撑腰,甚至不止一位。
而那些在地方站稳脚跟的商人,对当地学子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
多年以来,朱元璋即便强势如他,也被复杂的人际关系困扰得焦头烂额。
在官场上,他杀了多少官员,总有人源源不断填补空缺。
但面对整个士人群体,再多的杀戮也无济于事。
这样的难题,怎能不让朱元璋忧心忡忡?
沈万三无疑是这个体系中最突出的人物,也是最引人注目的。
更重要的是,在攻打苏州时,张士诚能够抵抗数月,给朱元璋带来巨大损失,这其中少不了沈万三的助力。
沈万三当时确实舍得投入资金和人力。
如此一来,新仇旧恨交织,朱元璋不恨沈万三都难。
如果沈万三低调隐匿,或许还能平安度日。
毕竟朱元璋事务繁忙,谁能一直记得他?
偏偏沈万三主动来到应天府。
朱元璋立刻想起沈万三的存在,同时也想到一件大事。
沈万三似乎很富有,若是将其抓捕,他的财产岂不是归自己所有?
于是他命令毛骧严密监视沈万三的一举一动。
毛骧信誓旦旦承诺后,锦衣卫全程跟踪沈万三的行程。
他们亲眼看到沈万三带着各种珍宝和古玩,拜访应天府的文武官员。
沈万三对眼前的一切浑然不知,即便知晓也觉得无足挂齿。
在他眼中,这只是普通的商业往来,何来忌讳?
这一天,他终于来到胡府。
精彩的一幕即将上演!
()
---
沈万三的拜访遵循严格的礼节,递拜帖是第一步。
没有它,无论胡府还是其他显赫之家,都不会轻易接纳任何人。
通常情况下,沈万三的管家会先行递帖约定时间,之后他才携礼上门。
但面对某些重要人物,则需格外谨慎。
胡大老爷作为硕果仅存的淮西权贵,绝不可轻忽。
因此,沈万三亲自送来拜帖。
他知道,尽管这些日子他广赠礼品结交多人,但真正关键时刻,这些人未必可靠。
甚至可能翻脸无情,联手对付他。
而此刻,他需要的不是这些人,而是胡大老爷一人的支持。
胡大老爷深居简出,却在江湖上盛传诸多传说。
这些传闻虽真伪难辨,但他对朝堂和陛下决策的影响毋庸置疑。
沈万三精心挑选珍稀之物,携拜帖亲自来访。
适逢胡大老爷在家打麻将,听闻沈万三来访,略显诧异。
他对沈万三早有耳闻,甚至记得张卫健版的电视剧。
胡大老爷认为沈万三因贪财求势而败,便随意丢开拜帖,却对礼单产生兴趣。
打开一看,果然名不虚传:红蓝宝石、香料、金佛、顶级屏风、精美玉石把件等,尽显奢华。
可以确定的是,这份礼单上的物品,即便胡大老爷未见实物,也能猜到其价值非凡。
这些东西,即便放在繁华的应天府,恐怕也堪称天价。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珍贵,更是因为有些东西应天府根本就没有。
比如红蓝宝石这类看似普通的小物件,很可能是在船队从事海外贸易时意外获得的。
单看这份礼单,其中一些物品,即便是对像胡大老爷这样身份地位的人来说,也是能够世代相传的珍宝。
然而,胡大老爷只是随意瞥了一眼,便不屑地皱眉,将礼单随手丢给了胡义。
“东西不要,人也不见,让他走吧。
”
胡义听后先是一愣,随后郑重地点点头。
他并非普通管家,而是专门负责外出收集情报并汇报给胡大老爷的“万事通”。
因此,他对事物的价值判断远超常人,不会被表面的利益蒙蔽。
多年来跟随胡大老爷,他深知,尽管胡大老爷看似官职渐低,但实际上胡府的影响力却在应天府乃至整个大明日益壮大。
无论是官场还是市井,甚至皇宫之中,胡府的地位都堪称顶尖。
如今堂妹胡馨月能够稳居东宫太子妃之位,并且将东宫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连嫔妃们都规规矩矩,这背后固然有她的教养,但更重要的是她借着胡大老爷的权势行事。
正因如此,胡义对金钱的态度十分豁达。
既然胡大老爷如此果断地拒绝这份厚礼,显然这其中必有隐情。
胡义沉着脸照办,直接将沈万三赶出了门。
尽管沈万三气得脸色铁青,却连一句话都不敢说。
若他稍有动静,无需胡大老爷出手,胡义便能让沈万三服服帖帖。
难道胡府的大管家这些年在应天府是白待的?
沈万三离开胡府不久,在马车上就平复了怒气。
此刻,他心中盘算着一件事:
为何胡大老爷不仅拒见,连礼物都不收?
身为商人,他深知这些礼物的价值。
以往拜访官员,即便对方不愿相见,礼物也会被收下,因它们新奇有趣,仅是雅趣之物。
可为何胡大老爷全然不感兴趣?
忽然,沈万三感到后颈一凉。
难道胡大老爷已知晓些什么?
沈万三的一举一动都在锦衣卫的监视中。
他刚被胡义送出府,带着礼物回家,锦衣卫便将他在胡府的言行及胡大老爷的反应呈报给朱元璋。
对此,胡大老爷心知肚明,甚至确信沈万三时日无多了。
在应天府拉拢官员,广结人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
胡大老爷平静的“后院生活”因沈万三的到来被打乱。
他对沈万三并无太多重视,只是好奇:
这人竟敢登门?
真以为老朱放过他是因为顾忌什么名声?胡大人光是想想就觉得荒唐。
朱元璋会在乎名声?呸!这话听着都别扭,更别说信了。
如今别说胡大人这样的老臣,就连刚入朝的新官都知道,老朱对名声的态度就是“有也好,无也罢”,根本不当回事。
尤其是要对付某人时,老朱会考虑利益、后续影响和安抚之类的问题,但名声这种虚的东西,往往被他忽略,不是想不起,就是事后才注意到,或者根本懒得先考虑。
可以说,对这样务实的人来说,名声这种死后才见分晓的事,他根本不在意。
反正怎么做都会有批评,死了之后,名声还有什么意义呢?倒是眼前的好处才是实在的。
正因如此,朱元璋对名声的态度虽不至于完全无视,但也算不上重视。
胡大人赶走沈万三后,立刻让胡义去打探消息。
他只想知道,这次沈万三到底惹多大的麻烦。
胡义听完吩咐,拱手说道:“老爷,这事不用出门打听,我全知道!那位豪商一点收敛的意思都没有,整个应天府的人都在议论。
”胡大人听后一惊,倒抽一口凉气,“他竟这么大胆?”
胡义听后微微一笑:“老爷,或许在那位豪商心中,他正有恃无恐吧?”
“毕竟,他或许觉得陛下念及他这些日子频繁联络的功劳,会有所顾忌或犹豫不决。
”
胡大老爷点头表示赞同。
“没错,你别说,那沈万三恐怕正是这么想的!”
“他将地方上‘法不责众’的作风带到了朝廷和应天府。
”
“可他终究不上台面,把朝廷和应天府视作他家乡的小地方。
”
“必死无疑!”
胡义深表认同,觉得主人一语中的。
实际上,看出这一点的不止胡大老爷一人。
应天府中有无数人明白这一点,却无人敢站出来。
反而越到后来,越是讳莫如深。
因为谁都清楚,沈万三这般肆无忌惮、毫无掩饰的行为,早已落入朱元璋眼中。
那时若有人站出来揭穿**,你以为那位皇帝会感激你?
更何况,现在丢脸的并不是皇帝。
只是皇帝可能借此机会狠狠整治沈万三。
因此,尽管没有明文诏令,应天府的官员们都默契地保持沉默。
当然,若沈万三主动找上门,必要的礼节还是要做的。
毕竟不是每户人家都能像胡大老爷家一样,产业众多且常得宫中赏赐,根本不在乎钱粮之事。
胡大老爷听完胡义关于街谈巷议的汇报,总算放下心来。
嗯,看来沈万三的命运已成定局。
那么,他只需静观其变即可。
其余无需多言。
事实上,沈万三刚离开胡府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召见了他。
显然,沈万三之前四处拜访官员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朱元璋表现出一种稳如泰山的态度,只是默默观察。
然而,当沈万三甚至去了胡惟庸府上后,朱元璋终于坐不住了。
他心想,你连胡府都去,究竟还要找多少人?
算了,不用再等了,直接面对面谈吧。
沈万三似乎真的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听到召见的消息后反而有些得意。
在他看来,自己在地方上一向强势,或许认为法不责众是官场的潜规则。
而且,沈万三作为大明首富,早已结识了不少人脉,不只是到了应天府后才开始联络。
在他心里,自己交友广泛,若被抓进监狱,天下人必定群起而救之,朱元璋也会有所顾忌。
因此,当他恭敬地献上礼物后,毫无畏惧之意,反而直接提出此次来应天府的核心目的——开展海外贸易。
他暗示自己想要正式获得一张从事海外贸易的执照,然后扬帆出海经商。
朱元璋手中把玩着沈万三送来的晶莹碧绿、仿佛深邃无比的玉佩,一言不发地沉思。
他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实际上是在权衡利弊。
沈万三却不知朱元璋的心思。
他认为按照行业惯例,既然提出了要求,接下来就应该报价。
如果朱元璋觉得价格不合适,可能会还价或者调整条件。
这些都是后续讨论的内容。
怎么都行!
然后,他平静地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我愿意出资出力为应天城修筑城墙,以此作为交换,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用看疯子一样的眼神看着沈万三。
你说什么?
你要帮我们修城墙?
---
不得不说,人都有认知局限。
尤其是那些成功人士!
他们为什么会在某些时候摔得很惨?
无非是因为过去的成功让他们坚信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是绝对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