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79章 名声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9章 名声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如果有一天朱元璋认为他的名声过于糟糕,决定换掉他,那么他必须确保自己不至于在锦衣卫内部根基过深,以免背负太多罪名。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名声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等待他的将是无休止的监视、调查、逮捕甚至死亡。

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无法容忍一个掌控众多官员秘密的锦衣卫首领。

毛骧虽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却也为过去的种种恶行感到不安。

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陷入深深的忧虑。

或许与那些手中握有他把柄的朝臣结盟是个办法,但他不敢尝试。

做尽坏事的毛骧比任何人都明白,继续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

然而,他又有什么选择?锦衣卫的职责就是执行这些任务。

他不可能再换职业了。

这对朱元璋而言,无疑是一桩稳赚不赔的好交易。

然而,毛骧无论有多担忧,也无计可施。

毛骧早已接受了现实。

未曾亲身在朱元璋手下做事的人,无法真正理解那种深植于骨子里的压力。

没有任何妥协或商议的空间,只要朱元璋觉得有任何威胁或异常。

他还能怎么办?

难道要抗命?

莫非以为朱元璋的俸禄是那么好得的?

作为锦衣卫名义上的主管,锦衣卫的声誉已如此糟糕,他的名誉又能好到哪里去?

不曾想,今日朱元璋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

当毛骧听到朱元璋的指示,要开始侦查周边国家和势力,并为未来的征战做好准备。

同时,锦衣卫不仅需要派遣探子,还要实施反间计、苦肉计等策略,目的是削弱对手,为未来的扩张奠定基础。

这件事难吗?

当然难!

之前从未有过类似经验,突然接手这项工作,从具体行动计划到执行细节都需要逐步摸索。

但毛骧愿意去做吗?

他非常乐意!

这比起监视官员、调查非法活动要高尚得多。

最重要的是,这些功绩可以公开宣布,可以自豪地说出口。

难道没看到刚才朱元璋已经承诺,一旦成功便加官晋爵?

老朱虽然脾气暴躁、杀气重,但言而有信,对待有功之臣相当慷慨。

因此,突然看到了锦衣卫的发展方向和自身机遇的毛骧,激动地单膝跪地拱手说道:

“臣遵旨,必为大明尽忠!”

看着毛骧兴奋的样子,朱元璋不禁微微点头微笑。

老朱一向欣赏那些卖力为主家效力的人,像胡惟庸这样提醒他,更像是敲响警钟。

大明不可能永远鼎盛,后世子孙也不一定个个都能如他这般英明。

一旦大明不如邻国强大,岂不是要受人欺凌?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该削弱的削弱,该吞并的吞并才是明智之举。

朱元璋为子孙布局谋划,胡大老爷却在教坊司、香满天及府中**作乐,浑然不知胡家当年那个惹事生非的纨绔子弟胡仁彬,竟然悄然升官了。

这事纯属巧合。

上元县去年遭遇水灾,胡仁彬虽未直接参与,但该县治水成效显着,令人刮目相看。

以往类似功绩仅获嘉奖,而今年因李善长案牵连多人,职位空缺较多,上元县令脱颖而出。

资历和能力虽不能说顶尖,但也远超他人。

于是,他被调任他职,上元县令一职空缺。

按规矩应由吏部决定,但全县上下早已认定胡仁彬将继任。

毕竟提拔本地官员乃惯例,而胡仁彬背后的势力无人能敌。

不仅在上元县,即便在整个大明,能与他抗衡的也寥寥无几。

胡仁彬在上元县同样享有不错的声誉,虽谈不上才华卓绝,却也算得上积极进取之人。

可以说,他有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

吏部对胡仁彬的情况最为了解,索性顺其自然,将县令一职授予了他。

这是否也是为胡大老爷积德?

---

胡大老爷的生活并未因外界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对他而言,专注于享受生活远比关注外界的喧嚣更重要。

老前辈曾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诚哉斯言!

他不仅依赖杜康,还需要陪伴。

从信息丰富的现代社会跌入这个时代,即便拥有诸多优势,内心的孤独与失落仍难以倾诉。

作为远离**和**的胡大老爷,如今只能靠这种陪伴来缓解内心的不安与失落。

或许,这不过是胡大老爷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罢了。

毕竟,他并不追求功成名就,能如此安逸地生活已属难得。

然而,总有一些人与他的关系密不可分。

这个人能够光明正大地表现出谄媚姿态,皆因他是胡大老爷的*!

要知道,昔日的胡大老爷可是当朝丞相。

听到胡大老爷的回答,张守成几乎喜极而泣。

眼前的这位显然已被胡大老爷的派系深深影响。

结果,他的无奈之举反而让他得了不少好处。

听到外面带着些许谄媚的呼喊声,胡大老爷一愣,随后若有所思地撩开车帘,向对方打了声招呼。

胡大老爷的权势起伏不定不说,更重要的是他关门闭府只顾自己享受的态度,让不少追随者感到头疼。

然而,这一天,胡大老爷懒散地起床,准备去教坊司视察工作时,一辆马车突然挡住了他的路。

尽管后来胡大老爷退了下来,但他和大多数人的联系都已中断。

许多当年的同僚、朋友,都被李善长拉去一同受刑。

“胡大人,我是张守成。

要知道,胡大老爷只是辞官,并未去世,若切割得太彻底,他可能会陷入两难境地。

而张守成没有投靠李善长!

毕竟李善长和胡大老爷一样出身淮西,还是胡大老爷的老师。

这期间有不少人借机转投李善长。

并非他不愿投靠,而是他身上胡大老爷的印记太深,无法转投。

这些年,被胡大老爷提拔或安排的官员数不胜数。

“守成啊!好久不见,近来可好?”

天呐!

张守成,吏部任职,是吏部的老牌郎中之一,近年来有望升任侍郎。

总算见到大佬了!

作为当年被胡大老爷一手提拔起来的核心成员,这几年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

反倒是他这个之前默默无闻的人,在胡大老爷将胡馨月嫁给朱标,成为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后,开始飞黄腾达。

毕竟,张守成一直以来对胡大老爷忠心耿耿的态度,实在引人注目。

这支坚定的力量,无疑该是胡大老爷的嫡系。

胡大老爷行事低调,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难以接触。

既然如此,捧捧张守成的臭脚又有何不可?可张守成心里清楚,胡大老爷既不见别人,也不会见他。

前几天,当他看到上元县上报的县令接任文书时,内心无比激动。

胡仁彬的名字,对他这样的老派人物来说再熟悉不过。

张守成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见胡大老爷,这次却意外地遇上了。

幸亏他在吏部多年,城府颇深。

他压住内心的急切,再次仔细核查了胡仁彬的履历及地方官员、乡绅的评价,并派人了解了胡仁彬在当地的真实口碑。

结果令人满意,胡家大少爷的表现确实不错。

可以说,在明面上,除了资历稍显不足外,胡仁彬无疑是最佳人选。

然而,考虑到胡大老爷的因素,资历似乎不是问题。

在毫无悬念地为胡家大少爷争取到县令职位后,张守成并未立即下发吏部行文,而是精心准备后来找胡大老爷当面汇报。

今天,经过两天的努力,他终于堵到了胡大老爷。

听着他熟悉的嗓音,张守成几乎要热泪盈眶。

寒暄几句后,张守成直奔主题。

“恭喜胡公,令郎名副其实,浪子回头金不换啊!刚入仕不久便因功晋升,我特意前来祝贺。

经张守成提醒,胡大老爷这才想起还有个儿子。

不过,那小子不是已经被派到上元县做县尉了吗?

怎么又要升职了?

胡大老爷平时忘了也就算了,现在别人已经找上门来了,他自然不会置之不理。

但当他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立刻坚决地对张守成说:

“这件事你得给我想办法推掉!”

“让那个小子继续当县尉就好,没必要再升任县令!”

张守成听到这话差点没直接吐出来。

您这是突然变得如此高尚了?

张守成以为胡大老爷是为了避嫌,连忙替他解释,强调胡仁彬的升职完全是因为功劳而来的。

可胡大老爷依然坚持反对。

在他看来,县令可是整个县的最**员!

那可是要对全县负责的!

除了品级稍微高一点,县令哪方面比县尉强?

当个县尉多好,有事也不用自己担着!

看着胡大老爷态度如此强硬,张守成终于明白过来。

胡大老爷是真的高尚,不是在装样子!

太厉害了!

------------

张守成虽然无法理解,但也深受触动。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等了这么久,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一时之间,他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嘴巴张了又合,折腾了半天,最终一个字也没说出来。

显然,他对这个结果有些难以接受。

难道这就是大佬的任性?

送上门的升职机会,还这么轻松,难道不该接受吗?

张守成实在不明白胡仁彬到底怎么想的。

稍微回忆一下过去,他就越发觉得难以理解。

当年的他为了升职,多么努力、积极?

简直是不惜一切代价,只要能找到一条路子立功或者攀上靠山。

那时候,他最害怕的就是升职比别人慢。

看到胡仁彬进来,这些比他年长至少一轮的前辈们毫不犹豫地迎了上去。

一张张谄媚的笑脸不断出现在胡仁彬面前。

结果到了最后,却发现大佬的选择和自己完全不同?

不过,县令虽然离开了,但这个位置可是让不少上元县的人惦记。

说穿了,在上元县混,不还是要跟县令、县丞、县尉处好关系?

当然,如果新来的县令是个无能之辈,大家联手架空他也不是不可能。

即使上元县隶属应天府,距离京城最近,但县内依然是县令做主。

对县衙里的小吏和本地乡绅来说,靠近应天府又有什么用?

之前没搭上线,现在就能搭上了?

胡仁彬直接把手头事务交给县丞、县尉,签完字后就去上任了。

“胡县尉好。

在应天府的大人们看来,县令不过是芝麻大的小官。

一句句或真或假的恭维话不停地朝胡仁彬飘来。

“胡县尉,哈哈,今天过后就要叫您胡县令了,恭喜啊!”

刚踏入县衙,胡仁彬就见到平日对他不冷不热的县丞及众官员满面笑容地迎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