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凝血般漫过焦黑的城墙,大章城的残垣断壁在夕照下扭曲成狰狞的轮廓,焦黑的城墙如同巨兽溃烂的伤口,蜿蜒在天际线处。
卓青麟站在远处山峰上,握紧腰间剑柄,指节在染血的甲胄上蹭出细微声响。
望着城楼东吴军旗猎猎,耳畔似乎还回荡着半个月前冲天的喊杀声。风卷着灰烬掠过他染血的甲胄,将那份灼人的温度重新带回记忆深处。
山风卷着灰烬掠过他伤痕未愈的面颊,恍惚间,半月前那场焚城之战的嘶喊再度刺穿耳膜。
那一日,穹夷山脉的晨雾还未褪尽时,孙策的十万大军便踏碎了南唐的黎明,便如鬼魅般出现在大章城外。
李仲煜至死都握着佩剑,望着被火焰吞噬的宫城,眼中至死都满是难以置信。
这位素来以才情着称的南唐后主,终究没料到被他称作“信义之士”的孙策,竟会以如此雷霆手段撕破盟约。
李仲煜最后一次登上宫城城楼时,玄色广袖还沾着昨夜未干的墨痕——这位以诗赋名动江南的后主,至死都保持着执笔的姿势。
当烈焰吞没雕花梁柱,他握着佩剑的手指还保持着书写的弧度,眼底倒映着东吴军旗刺破晨雾的猩红,仿佛化作一首未写完的绝句。
\"报!梅山急报!\"传令兵滚鞍下马,带起的尘土扑在卓青麟泛白的靴面上。密函在暮色中展开,火漆印纹里渗出暗红,像是凝固的血。
李伯禽重伤退守梅山,自号唐昶王,为李昪和李仲煜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在梅山择了一吉地,为二人设置了衣冠冢。
那熊熊烈火不仅焚毁了南唐的宫阙,也将南唐两代国主的尸身化作了飞灰。曾经那个在宫宴上舞剑的英武皇子,如今只能在残山剩水间扛起复国大旗。
而李季礽的失踪,却因\"青衣护驾\"的潦草字迹,在卓青麟心底燃起幽微的猜想。
东吴的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角割裂晚霞,仿佛要将整片天空染成血色。卓青麟遥望城楼,想起南楚军帐里堆积如山的伤亡名册。
在这乱世之中,南楚犹如一头凶猛的野兽,不断地扩张着自己的领土。然而,这种扩张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巨大的代价。虎贲军团,作为南楚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在这场乱局中遭受了重创,其精锐力量折损过半,这无疑给南楚的军事力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关麟军团的整编也让人感到心力交瘁。整编意味着重新调整军队的编制和组织,这是一项极其复杂且耗费精力的工作。不仅需要重新安排士兵的岗位和职责,还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士兵的能力、经验以及团队协作等。
然而,尽管面临着如此多的困难和挑战,南楚的军队依然顽强地向前推进。终于,当南楚虎贲军团攻占大章河流域的消息传回沣原城时,整个城市都沸腾了起来。
霸王府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无数百姓聚集在这里,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当“新占领七郡八十余城,近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并入南楚”的诏令被高声宣读时,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这欢呼声如同雷霆万钧,震撼着整个沣原城。人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跳跃着,呼喊着,表达着对南楚军队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这个消息不仅让百姓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更为南楚的未来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南楚疆域自此突破四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六千万,一跃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势力。
沣原城霸王府前百姓的欢呼犹在耳畔,而卓青麟知道,每一声高呼背后,都是新坟前未干的泪痕。
紧随而来的是五军都督府的命令,及枢密院的整军方案。以虎贲军团为核心的南方军区正式成立,定编十八万人。这支经历过战火淬炼的精锐,将肩负起守卫新领土的重任。
而原礽庆王府麾下的十万关麟军团,则面临着严酷的整编。卓青麟亲自参与了这次裁汰,他深知,留下的三万精锐将成为新的独立军团,而其余人,将在虎贲军团因伤退役将校的带领下,组建十二万人的生产建设兵团。
\"将军,新兵连射三箭都脱靶。\"副将的抱怨打断思绪。练兵场上,十二万生产建设兵团的士卒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他们中有人还穿着猎户粗布,有人握着锄头的手尚未磨出老茧。卓青麟望着远处新垦的农田,那里曾是横陈遍野的战场。
\"记住,\"他忽然开口,声线像打磨过的青铜,\"当他们在荒地上种出第一茬麦子时,比射出百支箭更能让敌人胆寒。\"
卓青麟望着远处挥汗如雨的士兵,沉声道:“战争不仅靠刀剑,更靠人心。这些人能开垦荒地,能建造城池,便是最坚固的防线。”他心中清楚,在这片新占领的土地上,民生的安定远比军事威慑更重要。
夜色浸透营帐时,卓青麟独坐营帐,案头的烛火将疆域图上的大章城照得发亮。
烛光摇曳间,他的目光停留在大章城的位置。东吴占据着这座战略要地,如同在南楚南方军区的腰腹处顶着一把利刃。他铺开密报,上面详细记录着东吴的布防情况。
孙策此人,绝非等闲之辈,十万大军翻越穹夷山脉的奇袭,便足以证明其胆识与谋略,可惜现阶段虎贲军团已是强弩之末,南楚亦派不出可用援军,不能若能借机将孙策围杀于此,东吴局面将立刻翻转。
孙策的布防图在火光照映下泛着冷光,十万铁骑翻越穹夷山脉的奇袭路线,像条毒蛇盘踞在南楚咽喉。
卓青麟摩挲着密报上\"强弩之末\"的批注,忽然听见帐外传来衣袂破空声。
\"将军,故人来访。\"亲兵的声音带着一丝警惕。
来人一袭青衫,面容清瘦,正是曾经南唐大王子李伯禽手下谋士李长风。李长风踏入营帐时,青衫上还沾着梅岭的霜雪。
自李伯禽败退梅山后,此人便没了踪迹,此刻突然现身,令卓青麟心中警铃大作。
“李兄别来无恙。”卓青麟起身相迎,目光却紧紧盯着对方。
李长风苦笑一声:“生死一线,能活着已是万幸。”他从怀中掏出一封密函,“这是唐昶王的亲笔信。”
卓青麟接过信笺,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李伯禽在信中详细说明了自身的难处,并透露出与南楚合作的意向。信的末尾,他写道:“大章城之耻,必当血偿。”
看完信,卓青麟陷入沉思。李伯禽的存在,无疑是一颗重要的棋子。但在东吴与南楚对峙的微妙局势下,如何运用这颗棋子,却需要慎之又慎。
而李长风这位曾在南唐朝堂舌战群儒的谋士,此刻面容憔悴如风中残烛,却在递出密函时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唐昶王说,他的剑,还未生锈。\"
“李兄以为,我们该如何行事?”卓青麟将信收好,望向苏砚。
李长风走到地图前,指着大章城说道:“孙策虽占据大章城,但后方补给线漫长。我们可联合周边势力,切断其粮草运输。同时,在其境内制造骚乱,分散其兵力。”
卓青麟望着信笺上的字迹力透纸背,李长风提出的\"围魏救赵\"之计与卓青麟不谋而合。
当李长风在地图上标出东吴补给线时,烛光在两人眼底映出相似的锋芒。\"青石谷地势险要,\"谋士的指尖划过山谷轮廓,\"若在此截断粮草,孙策的十万铁骑不过是无牙之虎。\"
卓青麟将情报上报南方军区,得到军区统帅罗英“自主择机出击”的指令后,三万整训完毕关麟军团枕戈待旦。
南方军区新建,十八万虎贲尚未整训完毕,形成战斗力尚需要时间,正处在野战不足,防守有余之时,当下唯有关麟军团尚有一战之力。
卓青麟心中明白,真正的关键,在于南方军区的建设。十八万大军的训练、粮草的筹备、防线的构筑,每一项都关乎着南楚在这片土地上的根基。
接下来的日子里,卓青麟全身心投入到军区建设中。他亲自巡视营地,查看士兵训练情况;走访百姓,了解民生需求;与地方官员商议赋税、屯田之事。
生产建设兵团的效率远超预期,荒地被开垦成良田,新城池拔地而起,原本动荡的边境渐渐有了生机。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东吴开始频繁在边境挑衅,小规模冲突不断。孙策似乎在试探南楚的底线,每次冲突后,都会派出使者,以“维持边境和平”为名,提出苛刻的条件。
“大人,东吴要求我们后撤三十里,开放三处通商口岸。”副将将东吴的书信拍在案上,“这分明是得寸进尺!”
卓青麟望着书信,沉默良久。他知道,此刻若贸然开战,南楚尚未完全准备好。但一味退让,只会让东吴更加嚣张。
当使者送来要求后撤三十里的文书时,羊皮纸上的墨迹还混着南楚百姓的血泪。
卓青麟盯着\"维持和平\"四字冷笑,突然抽出佩剑将文书劈作两半:\"告诉孙策,南楚的疆土,是用刀剑丈量,不是笔墨书写。\"
与此同时,李伯禽的联络的南唐旧部开始在东吴境内活动。他们联络当地豪强,煽动百姓不满,制造了多起骚乱。东吴不得不分兵镇压,原本集中在大章城的兵力逐渐分散。
这一日,卓青麟接到李长风的密报,东吴一支重要的粮草运输队将于三日后经过青石谷。他立即召集将领,制定截击计划。
“此次行动,务必隐秘迅速。一旦得手,东吴在大章城的驻军将陷入困境。”卓青麟指着地图上的青石谷,目光如炬。
截击战在青石谷的雨夜爆发。关麟军团的士兵裹着蓑衣潜伏在峭壁,听着谷底传来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卓青麟屏息凝神,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当第一支火箭划破雨幕,箭矢如雨点般落下,燃烧的粮草车顿时照亮整个山谷。火光中,喊杀声震天,东吴士兵还未反应过来,便陷入了混乱。
卓青麟握紧缰绳,看着东吴士卒在火海中挣扎,恍惚间又回到大章城破的那夜——只是这次,他成了点燃烽火的人。
这场伏击战持续了不到半个时辰,南楚大获全胜。粮草被焚毁,押运的士兵死伤惨重。消息传回大章城,孙策大怒,将地图摔在案上,立即调集兵力,准备反击。
罗英早已料到东吴的反应。他提前在边境布置了防线,南楚虎贲军团以逸待劳。当东吴大军抵达时,迎接他们的是严阵以待的南楚士兵和坚固的城防工事。
双方在边境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南楚士兵凭借地利和顽强的斗志,一次次打退东吴的进攻,把东吴大军当作试练新兵的磨刀石。
而东吴则因粮草被劫,士气低落,渐渐陷入了被动。
就在战局胶着之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南唐旧部在梅山一带重新集结,推举李伯禽为新主,意图复国。这个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让原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卓青麟望着南方,心中暗自思忖。李伯禽的出现,或许能成为制衡东吴的力量。但他也清楚,这位重伤后蛰伏的南唐皇子,绝非甘愿屈居人下之辈。
“传令下去,密切关注梅山动向。同时,派使者前往梅山,试探李伯禽的态度。”卓青麟下达命令。他知道,在这场乱世中,唯有审时度势,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此时的大章城,孙策望着地图上不断收缩的战线,眉头紧锁。南楚的顽强超出了他的预期,而南唐旧部的复起,更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明白,若不能尽快解决南楚,东吴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烛火在孙策紧绷的下颌投下阴影,他忽然想起李仲煜临终前吟诵的那首诗:\"山河破碎风飘絮...\"冷笑扯动嘴角的伤疤,他抓起狼毫在地图上重重划下:\"那就让南楚和南唐,都化作这乱世的飞絮。\"
梅山深处,李伯禽抚摸着义父李昪留下的断剑。乌钢剑身上的裂纹像极了南唐破碎的山河,他忽然扬声大笑,震落屋檐积雪:\"传令下去,让南唐各部准备春耕。\"谋士们面面相觑,却见新王将断剑插入地面:\"战争不在一时,在十年、百年。我们要让这片土地,重新长出属于南唐的庄稼。\"
卓青麟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此起彼伏的烽火。南楚的旗帜在夜风中猎猎作响,与东吴、南唐的战旗遥相对峙。
忽然想起李季礽最爱的那阕词:\"众里寻他千百度\"——或许在某个未明的清晨,那位失踪的礽庆王,会带着王府护卫的月光,重新踏上这片血染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