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忙着准备饭菜,让张大贵忙得不可开交,让他多准备点吃的,不能怠慢了准侄媳妇。
“二婶,我带着人回来了哦。”
伴随着福宝那一嗓子,厨房里传来了“哐啷哐啷”的声响。
然后就听到冯氏“啊”的一声。
“媳妇儿,你还好吗?”
张大贵急了。
“不用担心我,赶紧去救火,千万不能让厨房着火!”
一直跟在福宝身后,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曲淑秋,提着裙摆,飞快地跑进厨房。
路过厨房的时候,看见厨房里放着一个大水桶,便提起水桶。
一踏入厨房,一股浓烈的烟雾便扑面而来。
曲淑秋将水桶举到一半,然后猛地一泼,将水桶里的水全部泼在了地板上。
烟雾散开,只见张大贵背着冯氏,半跪在灶台前面,浑身上下都湿透了。
他们抬头一看,只见她手里还提着木桶。
一个忍不住抖,一个打喷嚏。
就像是两只被狂风暴雨击中的小鸟。
福宝和汤圆也跟了上去,两人都是一脸懵逼。
春风从后面跑了过来,一拍脑门。
“完了……”
这一刻,所有人都呆住了。
这门亲事,恐怕要泡汤了。
如果说刚才曲淑秋是多么的果断,那么这一刻,她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助。
汤圆闻声而来,看到这一幕,张大了嘴,半晌说不出话来。
“要不要我喊大娘过来?”
冯氏忙捋了捋自己的长发:“不用了,我这就去梳洗,这丫头就劳烦你帮忙照看了。”
见曲淑秋目瞪口呆,冯氏却是噗嗤一声笑了起来,心中的惊讶和迷茫一扫而空。
“不要害怕,我明白你的好意,快到厅中坐下吧。”
冯氏对着曲淑秋打了个手势,便将张大贵拖到屋里,让他换衣服。
原本一家人都很担心,但因为这件事大家都放松了下来。
本来还以为官宦人家的千金不好对付呢,还真有几分压力。
但看到她这么热情,他们反而觉得很亲切。
唯有曲淑秋一人有些紧张。
对于张子君,她还是比较有好感的,为人真诚,又不傻,可能是因为家中还有个妹妹,所以对自己颇为尊敬。
就在曲淑秋有些忐忑的时候,她突然觉得自己的手掌上多了一个圆形的物体。
定睛一瞧,正是福宝递过来的一个果子。
福宝扎着高马尾的发型很好看,笑眯眯的看着她。
曲淑秋也跟着笑了起来。
“曲姐,走水要浇,阿妈说了,乖一点,要赏。”
福宝脆声说,“其他的人可没有这个待遇哦。”
曲淑秋应了一声,“谢谢。”
“曲姐,你放心吧,我们一家都没事。”
看到福宝拼命地劝说自己,曲淑秋终于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她想到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吴芊芊,那是她三年前认识的朋友。
吴芊芊在闺蜜回南河镇之后,就来了一趟小镇,告诉她:“最近有个姓张的人住在我们镇子里,他们的家风很好,家里有个孩子,名字叫做福宝,我见过,长得真漂亮。”
吴芊芊非常喜欢这个听话的同龄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医生,她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医生,专门治疗年轻人的疾病。
听说她要和张家联姻,还特意让她过来看看,希望能给她一个惊喜。
她是真的很喜欢福宝的性子。
她还说,福宝有一些果子,每次遇到她喜欢的人,都会把口袋里的果子拿出来。
曲淑秋在看到福宝的第一眼,就注意到了福宝的袋子,本以为她是不会拿出什么来的,却没有想到,她竟然真的拿到了。
她的心情很好。
有福宝在,又有张家的和善,曲淑秋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舒服环境。
李红梅回到家,虽然谈不上热情,但对曲淑秋还是很客气的。
特别是张家,更是毫不掩饰对她的喜爱。
在兄弟们戏谑的目光下,张二郎的脸色涨得通红,可动作却很是大度,毫不掩饰自己对她的关心。
曲淑秋一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她就意识到,张家对自己人都很好。
曲淑秋看着这一幕,心中更是满意。
父亲说过,张家的人都是县书记的心腹,让她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摆出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
可现在,却是父亲多虑了。
曲淑秋用过午膳,正要离开,李红梅却道:“本来是要给你的,不过现在不是时候,给你的也算不上什么好东西。小姑娘,麻烦你告诉你的爸妈,4月23日是个良辰吉日,我们到时候一定会去拜访的。”
李红梅从怀中掏出一只手镯。
“这是我自己给你的,又不是什么信物,也不是很贵重之物,你拿去吧。”
李红梅看了一眼屏住呼吸的张二郎,转头看向满面通红的曲淑秋,“就算你们以后谈崩了,你也不用还给我。”
曲淑秋也不拒绝,满脸通红的收下了。
李红梅看着她这副模样,默默地点了点头。
张二郎原本还有些担心,但是现在,他总算是放下心来了。
看样子,阿妈已经完全答应了这桩亲事,就等着他们两家的人过来谈亲了。
张四郎跟在张二郎后面,也是一脸的不敢置信。
另一边,曲淑秋又是紧张又是激动地回到家中,张家村的学校还在进行着。
张家村一共招收了一百三十多个孩童,最小的五岁,最大的十几岁。
村子里的小孩,如果想上乡村学校都可以上。
外乡子弟都要经过初试,是以读书为目的,以听老师教诲为目的。
这一次的考核,让两百多个学生被淘汰了六十多个。
张跃的四个亲戚,一共有十几个子女,只有八个还能留下来。
福宝的外公,只剩下狗剩、狗蛋和杏花三个人。
本来,梨花已经过关了,但她觉得自己是家中最大的孩子,如果来的次数多了,怕是没有人能做家务,便提出要回去,让杏花在这里读书。
村子里的孩童,学费全免了,最初的纸张也都是村子出的。
其它村子的学生,只收学费的三分之一,免费提供一副毛笔,不能带走,所有的东西都要自己掏腰包。
节日礼物还可以接受,但纸太贵了,哪怕是最次的纸,也要花不少钱。
要是给小孩花钱,每月一纸就抵得上不少钱,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