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安城内外流传着一个惊人的谣言,这个谣言如野火燎原一般迅速传播开来。
据说,安禄山之所以起兵造反,竟然是为了得到杨贵妃!
这个谣言还详细描述了去年元旦时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安禄山费尽心思想要认杨贵妃为干娘,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接近杨贵妃。
然而,最终他的企图并未得逞。
这个谣言言之凿凿地声称,安禄山之所以造反,正是因为他未能成功认杨贵妃为干娘。
这一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谬,但却在民间流传甚广,让人不禁对其真实性产生了一丝怀疑。
朝中不少官员和权贵听闻此谣言后,群情激愤,纷纷叫嚷着要处死杨贵妃这个“妖女”。
他们认为,杨贵妃就是导致安禄山造反的罪魁祸首,只有将她处死,才能平息安禄山的怒火,让他退兵。
更有甚者,竟然提议将杨贵妃送到前线,直接交给安禄山。
这些人天真地认为,这样一来,安禄山或许会因为得到杨贵妃而退兵,从而避免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
然而,对于这些谣言和那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指责,杨贵妃原本并不惧怕。
毕竟,她身边还有一个宝贝外甥裴徽。
有裴徽的保护,她相信自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可是,如今的情况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裴徽突然失踪,生死不明,这让杨贵妃失去了最重要的依靠。
如果李隆基此时决定御驾亲征,那么她留在长安城将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一旦前线战事稍有不利,那些对她心怀不满的人就如同饿狼一般,会趁机对她下手。
他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将她杀害,让她从此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或者更残忍一些,直接将她五花大绑,像送一件礼物一样,送到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前线,交给安禄山那个可怕的人。
所以,当杨贵妃得知李隆基要御驾亲征前往洛阳时,她的心瞬间被恐惧和担忧所淹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崩塌了。
她心急如焚,根本无法冷静思考,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阻止李隆基亲征!
于是,她像一阵风一样,急匆匆地一路小跑着赶来。
她的步伐有些慌乱,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稍有不慎就会跌倒。
当她终于赶到大殿时,只见杨国忠正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劝谏李隆基不要亲征。
她心急火燎,完全顾不上什么礼节和仪态,直接闯进了大殿。
一进入大殿,她的目光就像被磁石吸引一般,直直地落在了李隆基的身上。
只见杨贵妃一手提着长长的裙角,脚步踉跄,仿佛风中之烛,随时都可能被吹倒。
而另一手则轻轻擦拭着眼角的泪水,那如泣如诉的模样,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一进入大殿,杨贵妃便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重重地磕了个头,然后挺直身子,泪流满面地望着李隆基。
那泪水仿佛决堤的洪水一般,源源不断地从她美丽的眼眸中涌出,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她的衣襟。
她的哭声凄惨而悲切,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如泣如诉,令人闻之动容。
她边哭边喊:“妾身的亲外甥前往洛阳后就杳无音讯,妾身日日夜夜都在担心他的安危,如今妾身的心已经如同被刀绞一般疼痛难忍。而圣人您竟然还要亲自前往洛阳,去冒那枪林箭雨的危险,这叫妾身如何能不担心呢?妾身日夜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啊!”
李隆基看着杨贵妃如此伤心欲绝,心中一阵慌乱。
他急忙迈步上前,想要扶起杨贵妃,却被杨贵妃用力地一把推开。
杨贵妃的动作虽然轻柔,但却透露出一股决绝的力量,让李隆基不禁愣住了。
“圣人若真的御驾亲征,妾身便立刻出宫,削发为尼,从此青灯古佛相伴,至死都不愿再见到圣人!”杨贵妃的话语决绝而坚定,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哀伤,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她面前崩塌了。
李隆基闻言,如遭雷击,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
他万万没有想到杨贵妃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让他感到既震惊又心痛。
“爱妃怎么能如此狠心……”他喃喃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哀伤。
然而,杨贵妃的决心已定,她宛如一座雕塑般跪在地上,任凭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滑落。
她那美丽的面庞此刻被哀伤笼罩,却又透露出一种无法动摇的坚定。
李隆基凝视着眼前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心中却涌起一股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
他看到了杨贵妃的倔强,也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
在他看来,杨贵妃对他的爱是如此深沉,以至于她宁愿以泪洗面,也不愿让他离开。
李隆基的心中不禁长叹一声:“爱妃在朕心中的地位,远胜洛阳一城啊……”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惆怅。
他意识到,自己被杨贵妃的柔情所绊住,已经无法割舍这份情感,去面对那残酷的战场。
他的决心在这一刻开始动摇,原本一时兴起的、看似坚定的御驾亲征的想法,也在杨贵妃的哭诉中渐渐消散。
“朕……朕这是被爱妃的柔情给绊住了,实在是无法御驾亲征了。”李隆基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缓缓回到龙榻上坐下。
他的动作显得有些颓然,仿佛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和决断力。
而跪在更远处的杨国忠,听到李隆基的这番话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
他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李隆基不会再去冒险亲征了。
至此,李隆基提出御驾亲征还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就因为杨国忠的一番劝说和杨贵妃的一番哭诉,貌似被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