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田英心里清楚,西晋末年,那是一段风云变幻、山河破碎的岁月。由于八王之乱,中原大地陷入了无尽的混乱与纷争,兵力匮乏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王朝的生机。

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鲜卑、匈奴、羌族、羯族和氐族等,恰似嗅到血腥的猛兽,趁机入侵中原。西晋王朝无力抵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原大地被胡人占领,那一段惨痛的历史,史称“五胡乱华”。

那是一场浩劫,中原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田英每当想到此,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愤。

他可不想这样的历史在自己担任太上皇期间重演,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彻底征服周边的少数民族,让大汉的疆域固若金汤,让百姓安居乐业。

田英原本打算,平定东吴后,再集中精力收拾少数民族。可没成想,鲜卑首领轲比能趁中原混战之际一统草原,然后急不可耐地率领五胡骑兵趁大汉与东吴内战之际,主动入侵大汉的疆域。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田英意识到,不能再按部就班地行事,必须迅速做出反应。

田英下定决心,这一次一定要给鲜卑等五胡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们知道大汉的威严不可侵犯,并彻底征服他们,让他们世世代代臣服在大汉天子的脚下,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心中时刻牢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在田英心中,魏延率军出征,打败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军队应该不成问题。魏延作战勇猛,在战场上如同一头凶猛的雄狮,但若要彻底征服这些少数民族,让他们从心底里归顺,魏延尚且办不到。

唯有昔日七擒孟获的丞相诸葛亮才能做到。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七擒七纵孟获,让孟获心悦诚服,成为天下的美谈。田英深知,只有诸葛亮亲自出马,才能真正让这些少数民族心服口服。

司马懿善于察言观色,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田英的心思。于是,他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末将推荐一人,可担此重任!”

田英笑道:“大都督但说无妨!”

“末将推荐丞相统兵前往,昔日丞相七擒南王孟获,那智慧与谋略,成为天下的美谈。孟获从此对丞相忠心耿耿,绝不反叛,末将相信,此次丞相前往,也能做到让鲜卑等少数民族心悦诚服。”司马懿正色道,那神情中充满了对诸葛亮的敬佩。

众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诸葛亮的才能,相信他一定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田英也点点头道:“好!就依大都督此计,宣诏令丞相率领麾下兵马紧急北上,救援晋阳城,务必让鲜卑等少数民族心服口服,永世不再反叛大汉!事成后,挥师南下,平定荆州,不得有误!”

说罢,田英派首领宦官黄皓和马胤一起,快马加鞭前往丞相所在的军营去传旨。田英决定亲率大军接替丞相的任务攻打交州,他心中也有着自己的盘算,交州乃后世自己的家乡所在地,他也想看看三国时期自己的家乡究竟是怎样的。

田英转头对魏延道:“魏老将军,丞相既然北上救援晋阳城,朕将亲率麾下人马接替丞相攻打交州,至于僰道城的水军和战船就交给魏老将军了。你率麾下兵马登上战船,顺流而下,到长江岸边接应大都督的人马上船,然后渡江作战,你们由北向南,朕率军由西向东,在建业城下会师,然后一起攻占建业城,活捉孙权,不得有误!”

魏延大喜,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笑呵呵地道:“谢陛下,我老魏听闻有战打就心痒痒,之前陛下不同意我去救援晋阳城,如今派我去统领水军和战船,与吴军开战,我也高兴。”

其实田英是有私心的,自从穿越到三国时期,多年征战都是在陆地上打陆战,对于水战,自己并不熟悉。

且身在船上,逃生也诸多不便,自己水性一般,别到时与精通水战的吴军开战时,战败而无法脱身,将小命撂在船上或水中,那就太不划算了。

田英既不想被活活烧死在船上,也不想被活活淹死在水中,如果在陆地上,有身边的五将和亲卫队保护,再不济自己这个太上皇是完全可以抽空脱身的。

一念至此,田英安排魏延去统领水军和战船,前往接应大都督司马懿的人马。自己可以亲率大军攻打交州,去看看那片神秘的土地。

田英安排妥当后,次日与魏延兵分两路,魏延统领麾下五万兵马先行一步前往僰道城,自己亲率大军紧随其后也前往僰道城,到达僰道城后,利用战船渡江,然后向交州进军,接替丞相的人马攻打交州。

汉军这边商议着渡江作战和派兵救援晋阳城的策略,而建业城皇宫的朝堂上,却是一片愁云。

孙权坐在龙椅上,两旁的台阶下文武百官神情恭敬地侍立着。孙权神情沮丧,扫视一遍全场后道:“诸位爱卿,探子来报,大汉太上皇和大都督司马懿兵合一处,在江对岸对朕的建业城虎视眈眈,诸位有何良策破敌?”

丞相顾雍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请恕老臣直言,开年以来,我军节节战败,相继丢失禀丘城、合肥新城、临淄城和下邳城四座重要的城池,而兖州、豫州、青州和徐州也面临相继沦陷的境地。”

“如今我东吴只剩下荆州、交州和扬州三州了,而大汉拥有十四州中的十一个州,疆域辽阔、兵强马壮,孙子兵法有云: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与其坚守建业城,不如......”

顾雍突然停下来不说了,那欲言又止的模样,让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

文武百官纷纷将目光集中在顾雍身上,朝堂安静得落针可闻。

“不如什么?丞相但说无妨。”孙权催问道,那声音中带着一丝焦急。

顾雍沉吟片刻后才道:“请恕老臣直言,不如......迁都。”

“迁都?”群臣惊讶地问道,然后私下议论起来,那声音如嗡嗡的蜜蜂声。

“丞相既然想到了迁都,必定已经想好了地点吧?迁至何处合适呢?”孙权眉头紧锁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忧虑。

自从接到汉军已经隔岸安营扎寨的消息后,孙权也想到了迁都,如果不尽早迁都,一旦汉军渡过长江,包围建业城,到那时,想走都不一定能走脱!不如趁汉军尚未渡江,赶紧迁都,去往一个安全的地方。可哪里安全呢?孙权心中早有打算,但故作不知。

群臣也并非没有想到迁都,汉军一旦渡江,迁都就来不及了,这么浅显的道理,是人都明白。但迁至何处,各人有各人的观点。

中书令阚泽拱手道:“陛下,如果此时迁都,宗庙社稷如何搬迁?难道舍弃不要?”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舍和担忧。

大都督陆逊拱手道:“陛下,末将也赞成立即迁都,至于宗庙社稷,搬不走的,只能忍痛留下,能搬走的,如祖宗牌位等,统统带走,须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大将军诸葛瑾也拱手道:“陛下,大都督所言甚是,如今汉军已经到达对岸,一旦渡江后,就会兵临城下,到那时,想迁都都来不及了,只能早做打算,才是上策!”

群臣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那整齐的动作仿佛是一阵风吹过麦田。

顾雍见群臣都赞成迁都,这才拱手道:“陛下,至于迁都至何处,老臣思虑再三,认为迁都至夷洲最为合适。”

陆逊和诸葛瑾、甘述三人连忙拱手道:“臣附议!”

群臣也都点头表示赞同。

孙权明知故问道:“诸位爱卿,迁都至夷洲,利在何处?”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希望能从群臣口中得到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