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都市言情 > 1976步步生莲 > 第1477章 什么叫集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艾兹格离开莫里斯教授的住处后,先去理发刮胡子,然后回到家,在婕拉的数落声中洗了个澡。

然后,用类似于汽车发动机的做功方式,成功阻断了婕拉的不满的抱怨。

做功结束休息俩人了一会儿,婕拉挽着换了身干净衣服的艾兹格出门。

先去了照相馆,又买了咖啡和披萨,结伴到了莫里斯教授家……

跟艾兹格之前离开时一样,小院儿的栅栏门半开着,房门只是带上,屋里静悄悄的……

向书房里看……曲卓在闷头写着什么,莫里斯教授在一旁的椅子上专心看东西。

见二人都专心致志的,艾兹格示意婕拉不要出声打扰。走进书房先看了眼曲卓……在写代码……是浮点运算的指令集……

又扫了眼莫里斯教授手里……也是指令集……每一条都是32位定长编码。

一头雾水……

艾兹格拿起应该是莫里斯教授看过后放在一旁的图纸……

虽然都是没有细节设计的简图,但艾兹格很容易就分辨出,这是一种新的处理器设计……不!不对……这应该是一种全新思路的处理器架构!?

联想到曲卓正在写的和莫里斯教授正在看的,都是32位定长编码,艾兹格隐隐有了猜测……

婕拉看着书房里一个闷头写写画画,两个对着图纸一言不发的科学怪人,无奈的叹了口气。

四下看了看,正犹豫着回住处,还是等的时候,艾兹格拿着图纸走到书房门口,严肃的交代:“婕拉,待在这里,不要让任何人打扰我们。”

“oK~”婕拉有点被丈夫严肃的神情吓到了,下意识答应。

醒过神后正要发问,艾兹格已经关上了书房门……

曲卓确实拿出了一种全新的处理器架构。

一种仅包含47条基础指令,拥有编码空间预留,强制性基础与可选扩展分离,指令集可以实现模块化拓展的全新架构。

其实不需要看图纸和指令集,只看曲卓给这套“新架构”起的名字,就能够清楚的了解其特性——Reduced Instruction Set 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

精简指令集并不是新鲜东西,74年Ibm研究中心的科学家John cocke就提出了这一概念。

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团队会在81年首次工程实现。

分别在81年和83年搞出了处理器验证原型RISc-I和RISc-II,随后是84年和88年推出了比较成熟的RISc-3和RISc-4。

后面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和数据中心等大型系统的SpARc架构,主要应用于网络设备、嵌入式系统和消费电子的mIpS架构,还有主要应用于移动设备、低功耗场景和服务器领域的ARm架构,都是RISc架构的延伸……

曲卓知道最早的RISc架构,是伯克利分校在八十年代初搞出来的,但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年。

正好RISc架构比x86架构更适合做算力集群,干脆直接拿出来。省的磨里磨叽,再被伯克利占了便宜。

顺手搞了个1.5微米制程,用四点五万枚晶体管堆出20mhz主频,配有一个1个64位标量浮点处理单元。一个支持4路32位浮点并行计算的,128位SImd单元向量扩展的原型设计。

连名字都起好了RISc79……

莫里斯教授和艾兹格直接被砸懵了,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将图纸和指令集大致吃透,不约而同的通过纸面计算,验证起这套方案的可行性。

俩人开始忙活的时候,曲卓依旧没闲着,三个人围着一张书桌各忙各的,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等莫里斯教授和艾兹格根据计算和经验,反复验证后确定了设计的可行性,正想讨论了一下,发现曲卓又画出了几张图。

拿过来一看……是一份算力单元设计图。

每个单元由八张主板组成,以160mb每秒带宽的铜缆总线并联在一起。

每张主板上有4片处理器,8Kb指令缓存加8Kb数据缓存,配有128K乘2乘4组,共计一兆内存。

八张板并联,共计32个计算节,8mb dRAm。

联机浮点运算,理论峰值算力能达到128 mFLopS(每秒1.28亿次)?!

眼下老美的最强超算cray-1,也不过能达到160 mFLopS。

如果进行向量计算32个4路32位浮点并行计算,理论速度可以达到512 mopS。

cray-1只有357 mopS。

关键一个算力单元,不论体量、功耗还是结构复杂度,都比cray-1小太多啦。

莫里斯教授和艾兹格对制造成本没有太明确的概念,但凭感觉判断,比cray-1低的不是一星半点。

关键一个算力单元的理论功率才8千瓦,算上两百瓦的水循环散热,也不过八千两百瓦。

cray-1的总功率是115千瓦。

浮点和向量计算,二者虽然互有高低,但从费效比考量,完全没有可比性!

莫里斯教授和艾兹格的思绪还没从RISc79带来的冲击中缓过来呢,又被32颗处理器组成的算力单元狠狠的砸击了一下。

颇有点熊瞎子掰苞米的意思,暂时放下对RISc79的讨论,研究起这个疯狂的设计,到底有没有落地的可能……

疯狂吗?

什么叫集群?

32颗处理器组成一个机柜,就集群啦?

采用8芯光纤环网,单线芯波长850nm,传输速率100mbps的多模光纤实现互联。8个机柜组成一个算力集群,浮点速率理论值直接拉到1,024 mFLopS,向量速率更是达到了4,096 mopS。

即便光纤组件需要额外上氟利昂液冷散热,总功率也不过七十千瓦多一点。

cray-1直接被甩的没影儿了……

这还不算完!

采用微波中继加光纤混合链路,再加上延迟补偿算法,软硬件加持下实现跨集群组网,理论极限规模可以达到8192颗处理器,256机柜的庞大体量。

即便把铜缆和光缆损耗按最高上限算,浮点速率也绝对超过26GFLopS。

什么概念?

每秒260亿次运算!

十几二十年后,260亿这一数量级肯定是不够看的。但在1979年这个时间节点,即便是亲手创造出第一台存储程序式电子计算机的莫里斯教授,也感到头皮发麻。

至于小老头儿曾经的得意门生艾兹格……一直在下意识的抓头皮。

怀疑?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计算起来也并不困难,不存在出错的可能。

那为啥抓头皮?

啥也不为,就是……脑子发痒。

等等~

为什么是曾经的得意门生?

哈~

四十大好几啦,成天到晚不修边幅,动不动就头发、眉毛、胡子连成一片,身上一股刺鼻的酸臭味儿到处晃。

跟某个二十多岁,人长得精神,永远干干净净,脑子还天才到爆炸的青年才俊摆一起……实在没眼看。

嫌弃……